海納百川》莫阻絕海峽論壇 (陳清雲)

圖爲2024年在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資料照片/中新社)

近期大陸舉辦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大會即將於6月15日登場,陸委會旋即定調其爲「統戰平臺」,並公開提醒臺灣民衆與地方人士切勿出席,否則恐遭違法處置。此舉不啻於再度強化官方戒心,也凸顯兩岸政治張力正在轉向民間交流的掣肘與限縮。

事實上,「海峽論壇」自2009年起迄今已舉辦逾十五屆,形式上爲促進基層、青年、宗教、社團等民間交流活動,長期吸引臺灣多數非執政黨背景的民代、宗教團體與地方人士參與。無可諱言,北京確實藉此平臺傳遞統戰訊號與「一家親」論述,但其背後更深層的目的,在於試圖建立兩岸社會層面的對話穩定機制,對衝官方政治對峙的硬碰硬。

若單純以「統戰」視角全盤否定所有出席者的動機與參與,恐陷入自我矮化,也與政府當前所主張的「兩岸維持現狀、區隔政治與民間」立場相互矛盾。畢竟,在兩岸官方溝通中斷、對話平臺崩解的情況下,僅存的基層交流或許反而是現階段最可行的溝通管道。

政府當然有權對特定活動提出風險提醒,但應避免以過度懲戒或威嚇手段使人民寒心,導致地方與基層民衆對中央政府產生疏離感。對民間參與海峽論壇者一律貼上「統戰協力者」標籤,恐將反而強化北京對「切割綠藍」的操作邏輯,陷我方於分裂內耗的不利局面。

事實上,兩岸交流是否構成統戰,應從實質參與內容與言行來判斷,而非僅憑「出席與否」作爲政治審判依據。真正的防衛,不在於誰走出國門,而是我方制度夠不夠堅實、論述夠不夠有力。

兩岸當下缺乏互信,海峽論壇自然難具實質突破,但若官方一味阻絕,甚至動輒以《反滲透法》威嚇人民,則可能錯失民間緩衝外交的空間。對岸未必改變初衷,但我們若不保持彈性,只會讓對抗升溫、和平降溫。

國安無疑重要,理性更是防線。與其築牆封島,不如開門見山。論壇是否爲統戰場,也取決於我們如何登臺說話。(作者爲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