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獨立機關人事案 久拖不決是信賴危機(陳清雲)

近期NCC、中選會及司法院大法官等人事提名延宕,引發朝野爭論。依憲法體制,總統與行政院長有提名職權,立法院則行使同意權,不容怠惰或以拖待變。圖爲民衆黨在NCC前抗議。(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NCC、中選會及司法院大法官等人事提名延宕,引發朝野爭論。依憲法體制,總統與行政院長有提名職權,立法院則行使同意權,雙方各有分際。提名是責任,不是選項;依法行政是基本義務,不容怠惰或以拖待變。

10月20日,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審查NCC正副主委及委員人事案,再度成爲朝野焦點。雖然藍綠白立委立場不一,但共識清楚:人事提名若能事前充分協商、廣納專業人選,NCC就不會久陷停擺,影響媒體政策與公共監理運作。

憲法設計「提名與同意」的制度,目的在於平衡權力、形成共識。若行政部門只提「自己人」或所謂「綠友友」,把人事當成權力延伸,難免淪爲政治服務。當「贏者通吃」取代「權力分享」,當「執政者的意志」凌駕於「依法行政」之上,最終受損的,是國家治理的中立性與社會信任。

人事案久拖不決,不僅削弱政府效能,也讓獨立機關喪失應有功能,更使人民對依法行政的信任逐漸流失。這也凸顯若人事任命陷入政黨惡鬥,受害的不是哪一個黨,而是整個國家的治理與制度運作。唯有讓獨立機關回歸專業、正常發揮功能,國家才能穩定前進。

以司法院爲例,大法官人事兩度遭立法院否決,是否顯示提名前溝通不足?部分人選其實曾獲在野黨肯定,卻因整體協商誠意不足而全盤遭拒。近期又有執政黨立委提案修正「憲法訴訟法」,刪除憲法法庭評議與裁定人數門檻,企圖以修法解套。此舉不僅引發外界質疑「政治凌駕法律」,更難以迴應制度設計的初衷。何況在目前朝小野大的情勢下,即使修法提案送入立院,也難獲多數支持,徒增對立與爭議。真正的解方,是誠懇協商,補提最能獲共識、具專業與公信力的人選。

事實上,立法院並非「全面封殺」。本屆立委已通過考試院考試委員與審計長人事案,顯示名單若兼具專業與誠意,審查就能順利。問題不在於立法院,而在於行政部門是否願意放下姿態,與在野黨充分溝通,尋求最大公約數。

朝小野大的政治現實下,執政黨更應展現善意與包容,慎用人事權,不以政治顏色爲唯一標準。人事案不是權力的延伸,而是公共服務的起點。若仍固守「自己人」邏輯,強化政治標籤,只會削弱中立與信任。

國家機關能否正常運作,是朝野政黨的責任,更是全民的期許。行政部門若能依法提名、誠懇協商,在野政黨則能就事論事、以專業爲尺,國家重要機關自然能順利運作,不再陷於政治惡鬥。

大罷免結束後,政治對立不該繼續擴散。人民期盼的,是穩定與專業,而非權力角力。期待最大在野黨新任主席即將上任之際,執政黨能以最大誠意展開協商,讓人事案順利完成,促使憲法法庭與獨立機關恢復正常運作。唯有依法行政、協商共識,方能重拾人民對政府的信任,這纔是務本之道,也是全民之福。

(作者爲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