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放下朝野對立 共解人民燃眉之急(陳清雲)
行政院長卓榮泰(左)、副院長鄭麗君(右)25日赴立法院專案報告,但國人對經濟衝擊的疑慮未解。(資料照/黃世麒攝)
600億重建預算、關稅談判與能源轉型,都不能淪爲政治角力。丹娜絲颱風與「728」豪雨重創南臺灣,災民至今仍在焦急等待重建。行政院提出600億特別預算,涵蓋住宅修繕、農漁補助、交通水利及環境復原等多面向,顯示中央迴應災情的企圖心。然而,能否真正落實,不在於金額大小,而在於朝野能否放下對立,共同解決人民燃眉之急。
災害面前沒有藍綠,只有同胞的眼淚。立法院若仍以黨派算計、杯葛刪減,延誤工程,最終受苦的將是基層百姓。地方已反映工班不足、補助繁瑣,災民被迫漫長等待。政府必須秉持「從優、從寬、從速」原則,簡化流程、設立單一窗口,並優先照顧弱勢戶與農漁民,才能讓生活秩序儘快恢復。
重建不只是救急,更關乎未來發展。特別預算若僅止於「修補」,而未同步強化防災韌性,終將淪爲治標不治本。極端氣候已成常態,政府應將河川治理、電網防災、農村轉型等長遠規畫納入藍圖,才能真正降低下次災害衝擊。
同時,臺美關稅談判正進入關鍵時刻。是否開放美規整車零關稅、低價米進口,牽動臺灣產業競爭力與糧食安全。社會期待政府據理力爭,比照日韓模式,避免疊加稅率重創傳產。這不僅是經貿問題,更攸關勞工就業與家庭生計。若政府閉門決策、忽視國會監督,恐將重蹈能源政策覆轍。
事實上,民進黨在「大罷免」與「核三重啓公投」議題上,皆遭遇民意示警。核三公投雖未通過,但投票結果已顯示多數民意傾向支持,凸顯社會對能源政策的不滿。人民要的不是口號,而是務實可行的解方。無論是重建家園、能源轉型,還是關稅談判,若執政者仍固守小圈圈,只圖維繫權力,終將失去人民信任。
民主政治的核心在於責任倫理。蔡英文過去3度因敗選請辭黨主席,展現了承擔精神;反觀現任執政團隊,卻對錯誤政策與社會撕裂視若無睹。朝野和諧不是口號,而是人民最迫切的呼聲。若要翻轉困境,唯有以民意爲依歸,方能凝聚共識,帶領檯灣走向長治久安。
總之,臺灣歷經一次次災難與挑戰,人民展現堅毅精神,但若政府與政黨繼續惡鬥,災民的痛苦只會延長。600億預算不只是數字,而是災民的希望;臺美談判不只是外交,而是萬家生計。唯有放下對立、迴應民意,朝野才能重建信任,帶領全民同心共度風雨。臺灣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更多口水,而是更多行動。(作者爲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