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安連環失守 制度失靈比共諜更可怕(陳清雲)

跟隨多年的前助理涉共諜案,吳釗燮有義務出席立法院接受質詢,卻未經准假仍缺席,被轟耍官威。(示意圖/資料照)

近日我國政壇動盪不安,朝野紛爭與罷免風潮齊發,民心浮動。然而,最應引起全民警覺的,並非政黨鬥爭本身,而是國安體系已被滲透至根基動搖的程度——這不是傳言或政治口水,而是一件件已被檢調查證、起訴的共諜真實案例。

從總統府前幕僚、外交部高層,到立院助理、黨工及憲兵軍士官,均有涉共通敵之行爲,不僅職務敏感,更曾參與政務機密、外交事務,甚至協助募款、滲透人事管道。倘若連國安會與總統辦公室都淪爲情報漏洞,試問國家機密尚有安全可言?政府若僅止於「依法處理」,卻無制度性補強與高層問責,只會讓全民更加不信任整體文官體系。

這一連串事件所揭示的,絕非單一「匪諜潛伏」案例,而是國安制度長期鬆弛、監督失靈的結果。尤其是保防系統自民主化以來日益邊緣化,民進黨執政期間更有「去保防化」趨勢,導致軍警情治單位普遍缺乏反情報意識。面對中共透過複合型滲透,長期建置「地下系統」的手法,我方依舊沿用冷戰年代的「事後補破網」機制,顯然無法應對現代戰略思維的挑戰。

筆者認爲,目前當局應即刻啓動以下四項制度改革,以重建國安防線:

一、建立涉密人員定期忠誠與風險查覈制度。涉密人員不應一次通過審查即永久免責,應仿效美、日製度,定期查覈其財務異常、海外往來、人脈關係,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比對與預警分析。

二、重整保防教育與反情報訓練體系。應導入以色列、北歐等國成功經驗,對基層軍警、公務人員實施反情報訓練,強化其對不正常通訊與資產流動的識別能力。

三、國安查覈涵蓋政黨與政務高層任命人員。目前忠誠查覈僅限特定軍情機構,對於政黨高層與政務任命人員反而放任不管,形成制度空窗。建議修訂國家情報法、國安法,將所有接觸涉密資訊人員納入查覈範圍,並設置「政治安全職位名冊」制度,保障國家核心機密不因政黨輪替而外泄。

四、強化問責文化,追究高層領導失職。國安失職若一味推給基層人員,必然導致士氣潰散與體制淪喪。必須確立高階監督者法律責任,對於怠於監督、縱放人事失控者,依法究責、適時移送檢調機關偵辦。

當前政治操作掩蓋制度失控警訊,卓榮泰內閣上任未滿一年即六度提出覆議案,均遭立院否決,顯示其對多數民意的抗拒與輕蔑。近期罷免案爆出大規模「死人連署」與冒名造假,惟檢調卻集中辦理特定對象,引發「辦藍不辦綠」質疑,甚至激起政黨動員羣衆抗議,反映社會對檢調中立性的嚴重不信任。此種選擇性辦案,不僅傷害司法威信,更削弱在野監督功能,已背離「公器莫爲黨私用」的憲政精神。立法院已修法要求連署附身分證影本,爲制度性防弊之正道,應取代惡意攻訐。唯有迴歸法治與程序,方能化解真正國安風險,重建社會信任。

制度鬆弛所帶來的體制性風險,遠比個案醜聞更值得警惕,面對國安破口應以制度性補強爲優先,預算凍結透過立院機制解凍即可,無須訴諸罷免操作。唯有大破大立,推動實質改革,才能在中共不斷進逼的灰色地帶戰爭中,守住臺灣民主自由的最後防線。

(作者爲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