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失去民主自律的數位獵巫(魯雲湘)

立委郭昱晴及不少青鳥獵巫街拍民衆,但國防部長顧立雄定調馬路拍軍機起降不違法,再引熱議。(合成圖/示意圖/資料照)

近來,臺灣社會的日常空間,愈來愈常出現「數位獵巫」的身影。包含立委提醒男子拍攝、遊客街拍民生住宅、大陸港澳歌迷到MV景點拍照、熱門海灘制止遊客拍照等事件。不論理由是爲孩童安全,還是防止中共情報蒐集與偵察,不免讓他人心有幾點存疑:爲何不先通知執法單位?是誰賦予這些人如此權力?

畢竟,這些事件雖未動用實體暴力,卻依靠社羣平臺的輿論放大與貼標籤,迅速對當事人造成心理與名譽的雙重傷害。

回溯中世紀歐洲,獵巫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宗教恐懼與羣體焦慮交織下的集體瘋狂行動,動用酷刑與火刑,對「巫術」嫌疑者進行迫害;被定罪者無法申辯,生命輕易被剝奪。相比之下,現代「數位獵巫」的形式,雖止於言論與網路霸凌,但同樣存在「先定罪、後澄清」的病態循環:加害者往往只能事後道歉、刪文,藉此平息風波,但早已無法彌補受害人受創的內心。

爲何臺灣今日會有如此氛圍?是我們太民主而失去自律?又或是國際與兩岸的環境壓力,放大了個人恐懼與焦慮?肇致部分個體與羣體,以最嚴苛的標準審視他人行動,任何不符合預期的舉止,都可能被視爲「潛在威脅」。拍照、錄影等平常的行爲,因懷疑即等同偵察,成爲被指控的觸發點。更有迴音室效應推波助瀾:使用者只見到符合己見的貼文,進一步強化偏見,理性討論的聲音則難以突圍。

更令人憂心的,是陰謀論與政治對立,所帶來的二次傷害。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獵巫」行動,究竟是個人行爲,還是有特定團體暗中操盤?在缺乏公開證據的情況下,這份懷疑本身就可能成爲新的分裂來源,並且不斷迴圈,真正問題卻被忽略。資訊不透明與信任機制匱乏,使每一起事件,都可能被曲解、放大,消耗珍貴的社會信任資本。

過去臺灣自詡「人是最美的風景」,追求「海闊天空的自由」;然而當「恐懼」成爲主流心態,對不確定性的極度敏感,卻讓公共空間的寬容度不斷萎縮。從旅遊景點到公園綠地,只要出現可疑畫面,就可能迎來指責與網路霸凌,甚至讓人對日常行爲產生恐懼。這樣的「警覺至上」思維,反而把焦點由如何應對外部威脅,轉向彼此猜忌與自我設限,阻礙社會凝聚力量。

要化解「數位獵巫」的惡性循環,關鍵或許不在事後再多增設查覈機制,而是從源頭改變公衆對待資訊的第一反應:在發出質疑、貼標籤或舉報之前,先提醒自己保持冷靜與理性,問一問:「我的直覺反應基於什麼?有哪些事實能支持我的擔憂?」讓思考的第一步,不是「先聲奪人」,而是「先多一分耐心」,先用簡單的溝通或詢問,給對方一個迴應的機會。唯有教育、文化與制度並進,方能讓警覺迴歸理性,讓自由不再被恐懼挾持,也讓那最美的風景,重新回到我們的公共生活中。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