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 臺提「臺灣模式」在美共同打造產業聚落
臺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結束與美國的第五輪談判,她在記者會上說明擴大對美投資方案,提出「臺灣模式」,藉臺美「政府對政府」合作,共同打造產業聚落。(記者曾學仁/攝影)
美臺關稅第五輪實體磋商日前落幕,主責談判的臺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2日舉行說明擴大對美投資方案。她表示,政府提出有別日韓歐盟的「臺灣模式」,透過企業自主規畫,搭配政府金融信保,藉美臺「政府對政府」(G2G)模式合作,共同打造產業聚落,此模式不能簡化成「類科學園區」,雙方政府角色都很重要。
透過G2G模式合作 稱獲美正面迴應
鄭麗君強調,美方正面看待未來產業聚落需要的基礎建設條件,臺灣有感受到美國的正面迴應。
學者:重現臺灣半導體聚落非易事
不過,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提醒,要在美國重現臺灣的半導體聚落並非易事,投資規模、供應鏈效率、勞動文化不同等問題,將成爲落實的最大挑戰。但可預期的是,未來幾年會有更多晶片在美國生產。
美臺關稅第五輪實體磋商爲期5天,自9月25日至29日,臺灣除與美國貿易代表署貿易代表葛里爾會談,也二度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開會。鄭麗君2日偕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經濟部次長何晉滄舉行記者會說明談判進展。
盧特尼克日前提出美臺晶片五五分的建議,受到注意;鄭麗君在第一時間即予否決,表示雙方未談及這個議題,臺灣也不會接受。
美國對臺實施暫時性對等關稅20%,且疊加原有稅率,衝擊臺灣產業。鄭麗君說,大家非常期待對等關稅再調降,且不疊加原稅率,是雙方觸及討論的目標,「當然這個要待最後達成協議的結果」。
臺盼232調查能有更多關稅優惠待遇
美國232調查包含半導體與半導體衍生品,鄭麗君說,項目陸續增加中,臺灣希望能夠進行整體性溝通,能有更完整的232關稅優惠待遇。
鄭麗君指出,美國希望提升本土晶片製造能力,這是美國的國安目標;政府可在「根留臺灣、佈局全球」的整體戰略目標下,思考協助臺灣企業擴大布局美國;臺灣願共同發展美臺高科技戰略伙伴關係,鞏固全球領導地位,藉以深化美臺關係。
爲迴應美方期待臺企擴大投資,鄭麗君透露,經與產業溝通,臺灣提出有別日韓歐盟方案的「臺灣模式」,以產業投資規畫爲主,搭配政府金融信保,美臺共同合作開發產業聚落,爭取對業者有利的環境與條件。
所謂「臺灣模式」的4項重點,鄭麗君說,包括產業投資由臺灣企業自主規畫、政府整合;政府建立金融信用保證機制,鼓勵投資;3是憑藉臺灣科學園區獨特經驗,透過美臺「政府對政府」模式合作,創造有利產業聚落形成條件;4是期盼美方能提供有利企業投資的環境,包括提供土地和水電等基礎建設,以及簽證支持、法規環境等。鄭麗君並強調,擴大對美投資不是臺灣供應鏈移轉,而是延伸與擴展。
至於「供應鏈合作」產業業別,政院人士說明,包括半導體、半導體供應鏈,以及AI伺服器在內的電子製造服務(EMS)等高科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