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與美關稅談判 衝擊臺兩大產業
臺美關稅談判,農產品與能源進口成當前協商核心籌碼。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第二季,全球相繼歷經「關稅解放日」、「以伊戰爭」、以及「關稅談判開獎」等重大事件,全球股市如雲霄飛車般劇烈震盪。雖然戰爭已結束,市場短期回穩,但這段時間已對臺灣上市櫃企業的股價產生明顯轉折,產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才正要開始。
■美國關稅談判重啓 牽動臺灣進出口結構
美方針對日本與韓國公佈的稅率,引爆了新一輪關稅談判。臺灣尚未出現在被公佈名單中,代表臺美之間仍在積極談判之中。
在現階段架構下,若要避免高關稅壓力,關鍵在於臺灣是否能對美國擴大采購。駐美代表俞大㵢表示,臺灣願意擴大從美國採購「軍事設備」、「農產品」與「液化天然氣(LNG)」,以縮小貿易逆差。其中,軍事項目因牽涉中美臺三邊政治因素,難以快速推進,因此農產品與能源進口便成爲當前協商的核心籌碼。
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資料,臺灣每年自美進口農產品,佔臺灣總農產品進口額的22%,其中平均關稅高達16.6%,是美國對臺平均關稅的三倍。六大主要項目爲牛肉、黃豆、玉米、小麥、水果與家禽,皆屬臺灣加工業與食品零售業所倚賴的重要原物料。目前這些產品進口稅率仍高達16.4%,若雙方能直接調降或彌平關稅障礙,估計每年可減少近3億美元的進口成本。
這對量販通路商、食品加工與飼料業者而言將是重大利多,但對本地農業則會造成衝擊,政府需同步推動產銷穩定補助與轉型方案,以減緩可能的農損與地方反彈。
■液化天然氣作爲次要談判籌碼:潛力與風險並存
相較農產品,液化天然氣因爲由中油統一進口,價格波動對民生端影響較間接,因此成爲臺灣在對美談判中的次要交換籌碼之一。
根據LNG Prime統計,2024年臺灣自美國進口LNG佔比爲10%。若提升美國進口占比至30%,預估年增近9.95億美元。且美國出口LNG的價格,也具成本競爭力。但從戰略穩定角度觀察,美國在距離與運輸風險方面明顯劣勢:從美國運抵臺灣需21~27天,而澳洲僅需9~12天;後者航線也僅穿越南海,安全性與穩定性更高。
此外,中油多數儲槽與再氣化設施皆依據澳洲氣源規格設計,若大幅提升美國進口比重,需重新調整接收站港埠與管線配置,前期投資壓力將明顯上升。從長期角度來看,提升美國LNG佔比可能帶來下列三大結構性變化:
1.有望爭取關稅減免籌碼:擴大能源採購有助縮小逆差,爭取美方降低進口稅率10~18%。
2.長約轉換與基建投資壓力:需重籤合約並大幅擴建再氣化與接收基礎設施。
3.供應波動風險:美國LNG運送時間較長且航線穩定性較澳洲差
在川普政策與新一輪關稅威脅下,臺灣產業正面臨出口結構重塑壓力。農產品與能源預計將成爲爭取美方讓步的主軸。若能成功提高自美採購、降低逆差,將有助減輕關稅壓力。然而這種策略勢必對本地農業與能源基礎建設帶來壓力與成本轉嫁。政府若未及時介入協調補貼,臺灣可能短期內化解外部壓力,卻埋下長期內部結構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