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衝擊下 臺灣產業的衝擊及因應之道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圖/路透)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美國針對臺灣的對等關稅終於公佈。雖然臺灣成功將原訂的32%稅率壓低至20%,但仍未能與日本、韓國等達到15%稅率的「友好陣營」看齊,反而與印度、越南、斯里蘭卡等國並列爲「20%稅率國」。目前美方仍稱此爲「暫時性稅率」,待臺美總結協議完成,尚有進一步下修的空間。臺美雙方也將同步就供應鏈合作及《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進行磋商,未來變數仍在。
本文旨在探討對等關稅對臺灣產業的實質衝擊,並提出應有的思維與因應策略。
對等關稅 對臺灣產業的實質衝擊
美方對我課對等關稅20%,對臺灣出口導向產業構成直接衝擊。2000年時,美國爲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佔比高達20%。此後佔比一度下滑,2013年約爲10%,但近年隨高技術產品出口增加,已回升至約30%。特別是半導體設備、電子零組件與機械工具等高附加價值項目,美國是關鍵終端市場。
目前高科技產品還能享受關稅豁免,但幾個禮拜後也可能面臨 232條款的課稅。而一般傳統產業,例如紡織、塑膠、水五金等工業,本來就「毛三到四」、利潤利率相對不高,在抵禦關稅的能力又較低,不容易轉嫁成本,若庫存去化的進度又相對落後的話,可能加劇衝擊。20%的關稅,將嚴重削弱我方價格競爭力,造成轉單效應,客戶的流失恐成常態。
此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不僅是出口者,更涵蓋研發、設計、製造與物流等全鏈條價值。一旦關稅結構扭曲,美國企業將被迫重新調整採購策略,進而削弱臺灣在鏈條中的地位。尤其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其資本與風險承擔能力較低,難以應變市場變化與開發新客源。
232條款 另一潛在風暴
除了對等關稅,川普政府未來可能擴大援引《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以「國家安全」爲由,對高科技產品加徵關稅或限制出口。該條款過去多用於鋼鐵、汽車等傳統工業產品,然而在地緣政治升溫的當下,半導體、AI伺服器、高階製程設備等也已納入國安考量。
對臺灣而言,這是雙重風險:既可能面臨額外關稅,又可能遭遇技術限制與出口審查。AI晶片、伺服器主機板與通訊設備等若被列入232名單,將導致出口延遲、審查繁複、甚至被排除於美國供應鏈之外。這已不只是經貿議題,更涉及科技地緣政治的深層競爭。
爲避免被排擠於美國技術同盟之外,臺灣應加強與美方的高層對話與產業安全協議,爭取「可信賴夥伴」地位。技術透明化與資安合規能力亦須同步強化,以鞏固合作的戰略信任基礎。
▼對臺灣而言,這是雙重風險:既可能面臨額外關稅,又可能遭遇技術限制與出口審查。(圖/總統府提供)
轉型契機 產業自救
面對關稅壓力,臺灣產業必須啓動深層結構調整。首要策略是「價值鏈上移」,即從代工走向研發與品牌主導,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減少對價格的敏感度。半導體業早已展現此趨勢,但機械、自行車、工具機、紡織等傳統產業仍需突破品牌經營與通路掌握的瓶頸。
其次是「市場多元化」,加強與東南亞、印度、中東等新興市場的連結,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臺灣亦應積極參與RCEP與CPTPP等區域經貿組織,爭取制度性保障與關稅優惠,避免與競爭對手產生政策落差。
第三則是「產地分散化」,鼓勵企業在低關稅地區設立組裝基地。但須注意,產地佈局應真正具備實質生產與附加價值,而非僅形式上的產地漂白。政府應協助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融資、技術支援等方面提供後盾,協助其平穩渡過調整期。
政府的迴應與現階段作爲
行政院已針對對等關稅可能帶來的出口衝擊,啓動多層次應變機制。首先,已推出六大面向、十四項措施的「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並透過《韌性條例》編列共計930億元預算,支援受影響產業。內容涵蓋融資貸款、市場拓展、供應鏈升級、智慧製造導入、碳盤查輔導與人才培育。然而,預算規模偏低,企業普遍擔心資源迅速用罄,難以支撐中長期轉型所需。
之前,外交部與國發會亦強化與美方政策智庫及議員辦公室的互動,希望透過倡議與遊說,讓臺灣在美國政策設計中被納入「戰略伙伴」定位,而非被視爲一般貿易對手。這個部份一定要繼續推動。
政府應該在對美出口產業推動關鍵技術升級專案,強化供應鏈韌性,讓臺灣成爲「不可或缺」的高科技夥伴,爭取參與美方三大計劃: AI曼哈頓計劃、STARGATE軍民科技整合平臺及資料中心,「水晶之地」(Crystal Land)AI與機器人制造生態系計劃,才能延續臺灣在高科技產業的領先地位。
20% 也未必吃虧 談條件纔是關鍵
外界或許對20%的稅率感到不滿,然而若與他國相比,臺灣所付出的「交換條件」應該相對有限。日本爲換取15%稅率,承諾對美投資高達5500億美元,並開放農產品、汽車市場。韓國則在美方主導下,投入3500億美元投資,開放能源與車市,還允許美國產品「零關稅」進入韓國。歐盟亦同意購買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並追加6000億美元戰略投資。
相較之下,後續爲爭取降稅,臺灣可能仍需進一步讓利,但至少未一開始就將市場與資金全面敞開。未來談判,美方勢必要求臺灣在汽車、農業、電動車、日用品、保健品及數位服務領域進行市場開放與對美投資。這將是另一場硬仗,必須提前研擬談判籌碼與因應機制。
川普的戰略 米倫的貿易藍圖
川普政府關稅政策的背後,其實有清晰的戰略依據。白宮經濟顧問米倫(Stephen Miran)於去年發表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使用者指南》第三章,正是川普關稅政策的理論根據。他認爲冷戰以來的自由貿易架構早已失衡,讓新興經濟體利用匯率壓低與高關稅保護在全球市場套利,導致美國產業空洞與經常帳赤字。
米倫不以WTO的自由貿易爲絕對標準,而主張「對等性貿易架構」,強調美國可單邊針對有貿易順差的國家課徵懲罰性關稅,甚至將貨幣政策納入貿易評估指標。這套邏輯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將結構性順差描繪成「道德不正義」,從而賦予美方報復的正當性。對臺灣這種出口導向國家而言,等於時時處於被制裁的風險之下。
結語 危機既是警訊也是轉機
川普的關稅政策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戰略設計與理論包裝的結構性挑戰。臺灣身爲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無法選擇逃避,只能選擇進化。這場關稅與國安的雙重壓力,也可能正是臺灣擺脫低價競爭、走向高端轉型的轉捩點。
關稅問題不在於川普理念是否合理,影響也不在於他是否還會再連任。未來不是靠祈禱換來,而是靠行動與佈局爭取的。全球經濟秩序既已重構,臺灣若能借機革新,或許不只是避過一劫,更能翻轉命運。
▼這場關稅與國安的雙重壓力,也可能正是臺灣擺脫低價競爭、走向高端轉型的轉捩點。(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