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衝擊波之下 專家智庫獻策供應鏈重構
本報記者 方超 石英婧 上海報道
美國近期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仍在持續。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對等關稅”衝擊波延續情形下,如何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穩定性成爲市場關注焦點。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近日則發佈“中國對外商品貿易及供應鏈波動指數”(以下簡稱“波動指數”),力求爲市場主體提供及時的數據支持與趨勢判斷。
“當然,任何指數模型都無法完全捕捉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不過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吳肖樂仍強調,上述波動指數“爲用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觀察與理解,使這一工具逐步成爲連接中國與全球經濟互動的一扇窗口”。
“脫胎於”千萬條外貿數據
在美國關稅政策下,全球供應鏈穩定性正受到極大挑戰。
“美國的‘本土化’和‘友岸化’政策導致供應鏈區域化分割,企業需承擔多重合規成本與地緣政治風險。波士頓諮詢預測,美國企業可能因供應鏈調整損失40%利潤。此外,全球貿易體系趨向碎片化,WTO多邊機制被區域協定(如美墨加協定)取代,加劇國際經貿規則的不確定性。”中信建投研報認爲。
而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也認爲,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中美關稅摩擦延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和技術競爭加劇。
“在此背景下,作爲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和製造業中心,中國能否及時、準確地監測出口貿易和供應鏈的動態變化,關係到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快速應對,也有助於政策部門優化相關決策。”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表示。
公開信息顯示,4月14日,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就對外發布了《中國對外商品貿易及供應鏈波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指數報告》”)。
“該指數基於大規模數據的量化分析,力求全面反映中國出口貿易與全球供應鏈的實時狀態,爲市場主體提供及時的數據支持與趨勢判斷。”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介紹,《指數報告》由吳肖樂主持編寫。
受到外界關注的是,復旦團隊推出的波動指數有何特點呢?
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對此介紹,上述波動指數體系具有多維性、科學性、靈活性三大特點。如在多維性方面,波動指數同時考察對外商品貿易與供應關係兩個維度,通過貿易波動指數和供應波動指數的綜合分析,衡量我國外向型供應鏈的整體變動情況。
“基於約1800萬條外貿數據,研究團隊構建了覆蓋9個主要貿易伙伴和22類重點商品的波動指數,並計算了相應的供應關係波動指標。”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進一步指出,9個主要貿易伙伴根據波動特徵被劃分爲“發展型夥伴”“動盪型夥伴”“平穩型夥伴”,便於持續追蹤我國對外供應鏈的變化趨勢,併爲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量化分析支持。
搭建外貿波動監測“晴雨表”
在靈活性、科學性等特點之外,復旦團隊對外推出的波動指數,還能持續優化。
吳肖樂介紹,《指數報告》從多個維度呈現了我國對外供應鏈波動的結構特徵。例如,第13類商品“石料、石膏、水泥等”在商品結構變點比例中排名第一,表明該類商品的對外貿易已出現較爲明顯的結構性變化。
“進一步分析顯示,該類商品在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市場的波動幅度也相對較高,提示這些地區的貿易結構可能正在發生較大調整。相關部門可據此開展成因分析,進而加強預警、評估和調控。行業企業也可結合指數變化,更有針對性地調整營銷策略、生產節奏和海外佈局等經營決策。”吳肖樂介紹。
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同時也提醒,《指數報告》限於篇幅,目前暫時僅對22個HS編碼商品大類進行了分析。每個商品大類由若干兩位數HS章節構成,而每個章節又包含大量六位數HS編碼的細分品類(例如,2022—2024年我國第16類機電產品出口中包括84章和85章,共涉及830個細分品類)。
“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需要利用對外供應鏈波動指數,對特定子行業或細分品類的波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從而爲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決策提供更具針對性的信息支持。”復旦大學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介紹。
該團隊同時表示:“另一方面,儘管本報告主要聚焦於中國對外商品貿易的波動情況,但該指數體系也可根據需要拓展至其他國家爲分析主體。例如,可以圍繞美國的對外供應鏈波動開展分析,輔助識別美國加徵關稅後其貿易格局的變化趨勢。”
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項目授課教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邵宇近日認爲:“在上一輪中美關稅談判中,最終達成了20%的加稅協議,爲了應對這一變化,許多中國企業開始進行供應鏈調整,尋求出海發展。”
“無論上一輪還是本輪關稅之戰,中國未來戰略的重點始終在於提升全球化進程中的話語權和經濟結構升級,這與當前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在重新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我們要注入更多科技元素,並確保全球資源的分佈更加均衡。”邵宇近日對外表示。
(編輯:石英婧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