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臺課32%關稅 專家憂重創國內醫療供應鏈
川普對臺課32%關稅,專家憂重創國內醫療供應鏈。(圖:shutterstock/達志)
新光醫院副院長、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本報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佈對等關稅政策,並表示很快就會針對晶片和藥品課稅。新光醫院副院長、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憂心,未來當藥品製造成本上漲,售價提高,只要臺灣健保支出價格,低於藥品的成本價,這個藥品就有退出臺灣的風險。
洪子仁分析,雖目前國內藥品,臺灣進口自美國的藥品關稅爲0%,然而美國原料藥最大供應來源是大陸和印度,如果從印度進口美國的原料藥關稅被提高,接下來的製造成本當然就會提高,也就會反映在成品的售價上,也就是對臺灣的售價、全世界售價都會提高。
這樣一來,就會重演俄烏戰爭後、新冠疫情後的狀況,只要原物料的價格在美國是上漲,做出來成品價格也會上漲,價格一旦上漲,如果臺灣健保的支付價格是低於藥品的成本價,這個藥品就有退出臺灣的風險。
針對醫療器材的部分,洪子仁指出,包括達文西機器手臂屬於美國製造商,另外國內在影像診斷設備、機器人手術、高階的手術儀器,部分耗材、特定專利藥品等領域,均高度依賴美系供應鏈,一旦原料藥的關稅調漲、原料藥的成本提高,進口美國的這些製造成本也提高,如果健保支付標準沒有同步調整,醫院就會難以面對這樣的成本壓力,對醫院的財務穩定跟設備的汰舊換新進度,就會造成實質性的影響,整體環環相扣。
洪子仁強調,一旦提高藥品進美國的關稅,導致原料藥的成本上升,一定會帶動一波的成本上升,現在就要注意,不能等到關稅真的落地、藥品真的漲價、醫院真的出現缺藥問題,纔來思考如何應變。
洪子仁提醒,從這次的高關稅風險中,民衆和政府都應該體認,不能再把醫療當成純粹技術或服務業看待,而應視爲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從股市全面重挫的現象可以看出,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是國安問題,我們應該要從體系轉型,跟整體國家在健康安全的高度重新定位去看待這件事,透過政策整合產業支持,確保臺灣醫療體系在全球不確定性中,能夠具備穩定、永續跟有韌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