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嶽憂心美國100%碳關稅衝擊 探討臺灣相關產業因應之道

▲李奇嶽關心國是,發文探討美國100%碳關稅議題。(圖/永旅基金會提供)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臺灣觀光創新協會理事長、永旅基金會董事長李奇嶽關心國是,認爲美國最新提出的《外國污染費法案》草案(FPFA),爲全球貿易規則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它所築起的高聳綠色貿易壁壘,對以出口爲命脈的臺灣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昨(4)日在他父親創立的中國時事新聞通訊社(中聞社)發文探討該法案的影響性與應對之道。

文中指出,該法案意圖清晰,旨在透過課徵碳關稅,重塑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並迫使高碳排放國家進行產業轉型。面對這場無法迴避的貿易典範轉移,臺灣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必須立即警醒,深刻理解其衝擊,並啓動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

法案的核心目的在於保護美國勞工與製造業,降低對中國等國家的經濟依賴。其矛頭直指鋼鐵、鋁、水泥、玻璃、太陽能及電池組件等關鍵進口產品 ,而這些恰恰是臺灣出口的重要支柱。

法案的三級收費制,將根據進口產品的「污染強度」課以重稅。一旦碳排放量超過美國同類產品10%,懲罰性關稅便會啓動,最高可達100%。

對臺灣而言,最令人憂心的是法案中針對性的預設初始費率。草案內容顯示,臺灣制的鋼鐵、鋁及太陽能產品,將直接面臨毀滅性的100%關稅,電池組件爲69% 、水泥與玻璃產品則爲51%。

李奇嶽表示,這意味着臺灣相關產品的出口成本將在一夜之間翻倍或大幅飆升,其後果不堪設想,100%的關稅形同爲臺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標價牌上乘以二。在價格極度敏感的傳統原物料市場,如此巨大的成本劣勢將使臺灣產品幾乎不可能與美國本土或其他低關稅國家的產品競爭。

美國採購商在成本考量下,將被迫轉向其他供應商,導致臺灣企業面臨大規模的訂單取消與轉單潮。長期建立的客戶關係與市場信譽,可能因此一夕崩盤。

供應鏈的連鎖效應: 衝擊不僅限於大型出口商。爲這些鋼鐵、水泥、太陽能廠提供原料、零組件與服務的中小企業,也將因客戶訂單的急凍而陷入困境,引發整個產業鏈的連鎖性蕭條。

生存危機與社會成本: 在利潤被極度壓縮甚至虧損的情況下,無法轉型的企業可能被迫減產、裁員,甚至關廠倒閉,進而衝擊就業市場穩定,造成嚴峻的社會問題。

面對此生存危機,提出的兩大減免策略,已非「選項」,而是「必經之路」:

1.生產線東移至美國設廠生產。

2.投資廠區碳捕捉與封存設施(CCUS)或採購「耐久性碳移除」碳權,例如透過直接空氣捕捉(DAC)技術取得的碳權。

然而,企業必須注意的是,該法案對碳權來源有嚴格限制,明確排除了來自中國等「受關注的外國實體」所核發的碳權,僅承認源自美國或其盟國的碳權。這項規定進一步限縮了企業的操作空間,凸顯了建立自主減碳能力的重要性。

美國的《外國污染費法案》不僅是環保政策,更是赤裸裸的經濟戰略,它將強制啓動一場全球性的綠色淘汰賽。永旅基金會榮譽董事、禾豐碳中和公司總監薛新祐表示,臺灣企業已無任何觀望的本錢,必須將碳管理提升至攸關存亡的戰略高度。除了被動尋求關稅減免,更需主動加速綠色轉型,從製程優化、能源革新到技術研發,全面降低產品的碳足跡。

這場碳關稅的挑戰,是對臺灣產業結構的一次壓力測試,也是一次汰弱留強的歷史契機。唯有政府與企業攜手,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共同應對,超前部署,臺灣才能在這場艱鉅的綠色賽局中化險爲夷,確保未來數十年的產業競爭力。

中國時事新聞通訊社在1991年由李奇嶽已過世的父親李文瑛創辦,當時李文瑛擔任勞資關係協進會理事長,首任總編輯由勞工議題專家何鬆海出任,創刊初期以月刊形式出刊,專注於工業安全與衛生及勞工工作權益與促進勞資關係,減低勞資糾紛等主題。

接下中聞社的現任社長李奇嶽博士爲知名媒體人,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系畢業後曾擔任自立報系記者、旅行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旅行業品保協會發言人,也是創新旅行社董事長、經營日本民宿的DoMo集團(7622)董事長。

李奇嶽表示,他將秉持李文瑛創辦人對人疼惜、對土地關懷的精神,持續關注公共政策議題以及海峽兩岸發展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