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疊加逾20% 專家分析臺灣「這產業」恐成最大輸家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全球大部分地區啓動首輪關稅時,臺灣看似處於有利的談判位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今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全球大部分地區啓動首輪關稅時,臺灣看似處於有利的談判位置,但外媒分析指出,臺灣陷入多重困境。

《紐約時報》與其他外媒報導,雖然臺積電對美的投資可能讓自家獲得免於被課徵100%關稅的待遇,但這仍不足以幫助臺灣領導人與華府敲定貿易協議,或讓臺灣經濟免受川普其他嚴厲關稅的衝擊。

臺灣經濟以出口爲主,美國是其最大買家。作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節點,臺灣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腦晶片及其相關電子零組件。此外,臺灣也是金屬工具與不鏽鋼板的重要出口地,以及全球第三大金屬緊固件(如螺絲、螺栓)供應國,其中大部分出口美國。

這些製造商正是承受對臺灣20%關稅衝擊的主要對象。過去數月來,他們同時還得應對川普政府對鋼鋁產品加徵的另一波50%關稅。

知名投顧公司「藍濤亞洲」(FCC Partners)總裁黃齊元說:「最大的輸家是傳統制造業。」今年新臺幣升值,讓這些工廠主承受了額外壓力。臺灣官員表示,將持續監控匯率走勢。

局勢的不確定性讓部分企業開始懷疑自己能否撐過未來幾個月。一家經營逾40年的螺絲製造公司主管表示,過去幾個月,大多數客戶不是停止下單,就是要求延後交貨。

本週,當臺灣國際貿易局舉辦說明會,讓企業主向來自華盛頓的律師詢問關稅相關問題時,報名人數超過3,000人。許多提問來自擔心自己未正確填寫報關文件的出口商。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本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適應這種情況充滿挑戰,我們希望將匯率恢復到4月初的水準,讓企業有時間調整與喘息。」聲明中並指出:「我們敦促政府持續與美國溝通與談判,希望降低對臺灣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