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疊疊樂、臺灣產業聲聲嘆 彼得原理的臺灣版
▲自8月7日起,美國對臺灣輸美商品全面加徵 20%「疊加關稅」,且多數品項並未排除與鋼鋁第 232 條 50% 關稅的疊加效果。(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關鍵時刻,你不會突然變強,只會回到平時的訓練水準。(You do not rise to the occasion; you fall to your level of training.)— 古希臘詩人 阿基羅庫斯(Archilochus)
自8月7日起,美國對臺灣輸美商品全面加徵 20%「疊加關稅」,且多數品項並未排除與鋼鋁第 232 條 50% 關稅的疊加效果。
相比之下,日本與南韓已將稅率談至 15%,並解決「不疊加」問題,日本更獲得美方承諾退還溢收關稅。目前,臺灣則維持 20% 暫行稅率,政府僅表示「談判進行中、細節保密」,尚未提出具體時間表與對價方案。
關稅衝擊、輿論反彈 彼得原理的映照
在社會輿論與產業界看來,這不只是稅率的差距,更是治理模式的落差。出口公會與業界人士指責政府「只會選舉、不會治理」,戰略語彙停留在「向美傾斜、抗中保臺、內政大罷免」,卻無力保護產業與勞工利益。
批評者認爲,這正是彼得原理 (The Peter Principle) 的臺灣版本:在選戰場上無往不利的政治團隊,被推上全球經貿談判桌時,暴露出位置超過能力的失配現象。
簡言之,臺灣長於製造與技術整合,但在以「投資—就業—稅率」爲硬指標的交易政治中仍屬新手;執政團隊與公會多耗於對內說明與文件彙整,卻未能在關鍵時點端出單一、可計價的對價方案,正呼應了彼得原理的邏輯。
鄰國對照、產業落差 三重夾擊
臺灣與鄰國相比,差距格外鮮明。日本除了承諾 5,500 億美元投資換取 15% 稅率以外,近日經過向華府嚴正抗議疊加稅率,終獲美方首肯處理不疊加問題;韓國則以 3,500 億美元投資與 1,000 億美元 LNG 採購將稅率壓到 15%。
至於臺灣,雖多次派團赴美,卻未能提出等量級的交易方案。當對手用一個數字(投資總額)換另一個數字(稅率),臺灣拿出的卻是一疊文件與政治姿態。
事實上,這一波衝擊最深的,是無法搭上「豁免列車」的傳統制造業。6 月 3 日開始,美國依《貿易擴張法》第 232 條將鋼鋁關稅由 25% 調高至 50%,並修正適用規則,使鋼鋁及其衍生品容易與 20% 對等關稅疊加,名目負擔可能逼近 70%。對螺絲扣件、金屬零件、機械工具等利潤本已微薄、外銷依存度高的產業而言,等於直接被削去價格優勢。
申言之,臺灣產業當前同時承受三重經貿壓力:
1. 稅率劣勢:20% 暫行關稅高於日韓已談成的 15%,且至今未獲「不疊加」保證;
2. 疊加負擔:232 鋼鋁調升至 50% 後,衍生品與對等關稅並行徵收,使傳產名目稅負飆高;
3. 匯率壓力:今年以來新臺幣多次急升,曾出現兩日約 8% 的漲幅與單日 2%–2.5% 的跳升,8 月上旬即期匯價仍在 29–30 區間震盪。在美元計價下,出口報價等於「變貴」,進一步放大關稅衝擊。
在這三重夾擊下,臺灣不少中小企業的經營已逼近臨界點,資金週轉與國際競爭力同步承壓。
臺積電的例外 法律與外交的雙重變數
相對於傳產業的壓力,臺灣部分半導體產業相對安全。臺積電今年 3 月宣佈追加 1,000 億美元 投資,使在美總投資額達 1,650 億美元(三座晶圓廠、兩處先進封裝、一處研發中心),成爲美方考慮豁免「100% 晶片關稅」的重要依據之一。然而,這種個別企業的特赦並未覆蓋材料、設備與零組件等供應鏈上游。
除了關稅壓力外,臺灣還面臨法律與外交的雙重變數。首先、法律窗口。5 月底,美國國際貿易法庭(CIT)裁定,依《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推動的全球互惠關稅違法;行政部門已上訴至聯邦巡迴法院(CAFC)。
若上訴失利,徵收規則需調整並可能退還已收關稅。對臺灣而言,這是爭取「暫行稅率+不疊加+自動複審」的戰略時機。
其次、外交牽制。臺美經貿談判受到美中戰略框架影響。政府採取「暫行 20%、保密協商」策略,但在 8 月 7 日稅率生效後,對內與產業界的可預期性仍不足。
▼除了關稅壓力外,臺灣還面臨法律與外交的雙重變數。(圖/總統府提供)
三重失配 戰略出路
從彼得原理的視角觀之,臺灣這次對美關稅談判暴露出三項結構性失配。
第一、定位失焦:臺灣在製造領域技術與整合能力表現優異,但在全球交易政治的賽局中仍缺乏成熟經驗。
第二、指標錯位:政府長期以「友美」「韌性」作爲自我評估基準,卻忽略了美方衡量的首要指標是「在美投資與就業」。
第三、制度遲滯:在關鍵時點未能端出單一且可計價的對價方案,導致談判籌碼不足、時機錯失。
未來要走出困境,談判團隊必須調整方式,透過可衡量、可兌現的策略行動取代籠統的外交辭令。
第一、量化目標:明確設定 15%(不疊加)爲談判底線,並將「總體稅率—在美投資—採購—就業—科技合作」打包成對價矩陣。
第二、善用判例:在 CAFC 判決出爐前,爭取暫行不疊加與自動複審條款。
第三、專業分工:由經貿與法律專業團隊主導談判,政治領導層專注戰略整合與溝通。
第四、緩衝機制:啓動匯率與融資雙保險,爲受衝擊的產業鏈提供即時報價支援與避險工具,確保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不致失血過快。
補修交易政治語言 亡羊補牢爲時未晚
蕭伯納曾說:「溝通最大的障礙,是誤以爲彼此已經溝通。」(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in communication is the illusion that it has taken place.) 川普式交易政治的公式很簡單:「你在美投多少,我就少收多少。」日本與南韓已用這套公式換到想要的結果。
臺灣若不想繼續「聲聲嘆」,必須在不失核心價值的前提下,把技術優勢翻譯成交易語彙、把價值敘事兌換成可交付對價,並以明確的目標與時間表,將 20% 拉回 15%、確定不疊加,纔算真正完成這堂彼得原理的補修課。
▼臺灣若不想繼續「聲聲嘆」,必須在不失核心價值的前提下,把技術優勢翻譯成交易語彙、把價值敘事兌換成可交付對價。(圖/記者周宸亙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