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20%還能降? 專家曝臺灣唯一機會
記者劉邠如/綜合報導
針對川普政府近期推動的對等關稅與232條款,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指出,目前臺灣僅公佈了20%對等關稅稅率,其他附加條件仍未明朗,儘管外界推測可能與232條款「整包談」,但他認爲以臺灣目前在全球談判格局中的地位,恐難比照歐盟、日本等大型經濟體提出連動要求。
羅瑋進一步指出,雖然目前稅率看似已底定,但要爭取和日韓同等稅率,也並非沒機會,還是要看臺灣是否能向美方提供更多具體互惠條件,例如增加美國投資、進口天然氣等,仍有可能爭取關稅向下調整的空間。不過若是以外界預期「整包談」,羅瑋則不看好有這樣的機會「臺灣應該沒有辦法做到整包談,美方應會把半導體關稅獨立處理。」
▲富邦金控資深經濟學家羅瑋博士分析臺灣和美國關稅戰,仍有爭取調降空間,但要看臺灣願意釋出怎樣的利多給美方。(圖/合成圖)
而對於外界預期,在232條款下的半導體關稅,可能比20%關稅還要高,甚至來到25%,羅瑋分析,這並非是爲了針對臺積電,而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主要是爲了防堵中國成熟製程晶片的大量輸出。他強調:「這是在引導全球半導體企業赴美設廠,不是針對單一公司。」
不過爲此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則進一步分析,晶片關稅雖被設計爲強化在地供應鏈、誘導臺積電等企業赴美設廠,但實際上可能成爲「雙面刃」。若企業因關稅成本調升產品價格,將連帶抑制消費意願與終端需求,進一步傷害整體半導體產業鏈,包含美國本土的業者。「不僅美系客戶將承擔更高成本,消費者購買力下降,也會對全球AI產業競爭力構成威脅」。
劉佩真警告,若最終稅率落在25%,將對美國自身經濟造成重大沖擊,不僅第一年將拖累GDP 0.12%,十年後更可能累計達到0.76%的損失。她指出,這項政策同時也將導致美國民衆所得下降,十年間恐減少達4,208美元,並使美國稅收減少高達1,560億美元。至於川普是否可能因爲這些負面影響而踩煞車?劉佩真直接回應:「不會!」她指出,川普就是想趁這波重建先進製程,「錯過這一次,未來恐怕難再有機會」。
但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則提醒,外界關注的不只該只是半導體制品,因232條款調查範圍涵蓋廣泛,從半導體制品、設備到終端產品皆在內,「如果範圍只限於晶片本身,對臺灣影響有限;但若連終端設備也納入,衝擊就會大得多。」
他分析,短期內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勢必上升,消費者負擔增加,將對物價與內需造成壓力。不過中長期來看,隨着各國企業可能決定加碼美國設廠、讓生產在地化、在美創造就業,「這些正面效應可望抵銷部分衝擊,讓美國經濟恢復平衡。」
針對外界擔憂高關稅是否會打擊像臺積電這類已承諾赴美投資企業的信心,羅瑋則認爲「不至於縮手」,因爲關稅反而會進一步讓廠商更快設廠。他補充,先進製程如臺積電具備價格話語權,能將部分關稅轉嫁至客戶,相對承壓空間較小,反而是成熟製程業者將首當其衝。
至於整體關稅政策對美國民生的影響,羅瑋表示,目前觀察美國CPI與核心PCE的物價指數,受到關稅推升的幅度仍在0.1%至0.3%之間,並不劇烈。他指出,美國業者事前已有囤貨,加上通路商吸收部分關稅壓力,讓終端售價漲幅不明顯,消費者體感有限。
「美國這次的策略是透過時間與對象的分散來『平滑化』貿易衝擊,雖仍有影響,但程度比預期溫和,」他表示,整體而言,美國經濟會受到一定衝擊,但強度將低於原先市場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