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榮×成長論壇》臺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添晉 循環經濟 動靜脈產業成關鍵

臺灣資源再生協會理事長張添晉。圖/王德爲

談循環經濟時,最關鍵的是如何將理念落實到產業與企業層面。臺灣資源高度依賴進口,每年進口超過3.4億噸,包括金屬、化石燃料以及部分生物質。若不善用現有資源,經濟發展將面臨嚴峻限制。「動脈產業」感受最深,單靠製造業或回收再利用都不足以驅動永續,必須讓「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結合,形成完整循環。

以半導體爲例,製程從5奈米進展到3奈米,帶來科技突破,但化學品使用量增加5.7倍,環境承載壓力劇增。這說明循環經濟不只是回收,更是源頭減量、綠色設計與替代方案的整體策略,必須貫穿生產、消費及廢棄物管理。

對中小企業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全臺97%的企業都是中小型。從早期的減污、減廢,到減毒,再到《巴黎協定》後全面走向減碳,政策與輔導是關鍵支撐。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包括「綠色小巨人計劃」,以及疫情後的300億元輔導計劃,支援低碳化、智慧化與自動化轉型,並要求大型企業帶動供應鏈協作。這不僅提供企業技術與管理上的支援,也讓碳足跡與碳費等措施能逐步內化到企業運作中,確保減碳與循環經濟落實於日常營運。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臺灣在制度設計上也持續強化,例如行政院環保署(現環境部)推動「四合一制度」,結合產官學力量規劃四大物料管理,確保資源迴流系統循環。企業如臺積電的永續報告書中,也展現減量、替代與綠色設計的實務成果,成爲產業標竿。如果循環經濟模式能真正導入商業運作,臺灣將在國際永續發展上具領導地位。循環經濟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資源倫理與哲學實踐。若資源使用態度能從線性轉向循環,合理利用資源便能延長其價值,經濟發展也不必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回顧臺灣環保政策演進,從減污、減廢、減毒走到減碳,政策與產業界的承接力道都很強。透過中小企業輔導、產業鏈協作及全民參與,臺灣有能力在資源循環與淨零路徑上逐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