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榮×成長論壇》臺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ESG是企業成長引擎

臺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圖/王德爲

編按:臺積電與工商時報攜手舉辦「共榮×成長」論壇,聚焦ESG與淨零行動,邀集產官學界與國際金融圈代表,從政策、實務到投資視角,探討企業如何兼顧環境、社會與治理。論壇除臺積電資深副總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闡述企業願景,並有七位專家分享觀點;同時,臺積電最新永續報告書也揭示生物多樣性與循環經濟案例,期望形成跨界合力,爲臺灣產業永續轉型打造標竿。

臺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指出,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不只是企業責任,更是驅動成長與創新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一連串正向循環,「把責任轉化爲長期競爭優勢,正是臺積電對ESG的信念」。

她強調,ESG是社會給公司的營業許可證,唯有獲得社會認同,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持續領先。她表示,企業若注重人權,就能吸引並留任人才,並降低營運風險;當滿足客戶需求、創造本業成功後,便能照顧員工與供應商,兼顧股東權益與弱勢關懷,併爲國家貢獻稅收、促進經濟發展。

臺積電的永續行動可追溯至2011年,當時創辦人張忠謀親自繪製「ESG矩陣圖」,成立「ESG委員會」。2019年起進一步成立「ESG指導委員會」,由董事長擔任主席親自領導,明確定義ESG五大方向,並向董事會報告,顯示ESG已經成爲公司治理的核心決策框架。

何麗梅指出,臺積電目前聚焦五大面向。第一、綠色製造:持續落實節能減碳、再生能源導入與高效生產。第二、建立責任供應鏈:確保原物料、製程與合作伙伴均符合最高倫理與環境標準。第三、打造健康共融職場:打造安全、友善且多元包容的工作環境。第四、培育人才:積極吸引並且培養跨領域專業人才,維持創新動能。第五、關懷弱勢:長期投入社區發展、教育與文化支援,讓企業成爲社會的正向力量。

她進一步分享臺積電的三項具體成果。首先是「水資源正效益」,半導體制程高度仰賴水資源,臺積電多年來建構再生水利用模式與技術,包括自建再生水廠及高效率循環系統。

截至2024年,平均再生水替代率已超過17%,並訂定「水資源策略產出水量大於廠區取水量」的長期目標,深化氣候韌性。

其次在廢棄物高值化,她指出,臺積電於臺中科學園區成立全臺第一座「零廢製造中心」,並建構再利用機制,將製程廢棄物轉化爲高價值電子原料。2024年,公司全球廢棄物回收率突破97%,大幅降低資源浪費,爲臺灣循環經濟立下新標竿。

最後在生態共融與社會關懷,何麗梅說,臺積電推動溼地覆育、在廠區內進行蜜蜂保育與友善棲地營造,吸引多樣生物迴流,且臺積電中科廠區生態池已成功成爲瀕危物種「巴氏銀𬶋」的庇護池。更透過與當地小農合作,將自家蜂蜜製作爲「積蜜」,擴大環境效益、投入環境教育。同時透過文教與慈善基金會,長期支援教育、文化與社區發展,包括培育下一代STEAM人才及推動藝文活動,讓「共榮共好」成爲實際行動。

何麗梅強調,「唯有本業經營成功,企業纔有能力長期且有系統地投入環境保護與社會關懷」,臺積電會持續透過五大面向,攜手員工、供應商、股東與社區,共同推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讓ESG成爲企業持續成長的重要動能。

她最後提及,「ESG不只是責任,而是促進企業永續發展與成長的引擎。」臺積電將把ESG理念全面融入公司文化與營運,與利害關係人攜手,把責任化爲長期競爭優勢,爲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