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榮×成長論壇》觀察家生態顧問總經理黃於玻 保育行動重長期承諾

觀察家生態顧問總經理黃於玻。圖/王德爲

20多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田野抓青蛙,當時常遇到很好的生態環境,不久就被工程破壞。雖然法規都強調保護,但現實卻不是如此。爲了理解原因,我走進工程單位,才發現沒有人真的以破壞環境爲樂,更多是因爲「不知道」-不知道這裡有青蛙,不知道這裡是珍貴的棲地。

隨着社會意識提升,企業開始關心生物多樣性:「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於是我們從「不能做什麼」開始,像是保留老樹、不填池塘。只要事先溝通,工程師往往願意在規劃初期納入生態需求。企業也常提醒「能不能早點告訴我?」若能提前掌握土地價值,就能避免錯誤投資。

合作久了,企業逐漸與環境建立連結,像是透過保護池塘,員工可能親手抓到青蛙,對土地產生感情。這時他們不僅投入資金,更會主動參與經營管理。從最初的對立,到互相理解,再到攜手合作,彼此成爲真正的夥伴。

如何將保育行動內化爲長期責任,而非一次性專案?我和臺積電合作巴氏銀𬶋覆育的經驗得到了答案:「態度」。臺積電兩件事最打動人,第一是「長期承諾」,第二是「再承諾」。過去不少企業以爲給錢就好,但保育需要長期經營,臺積電展現的則是不斷深化的過程。

臺積電在合作時對每個細節都「追根究底」,這種態度雖讓人感受到壓力很大,卻迫使雙方持續精進,也正因如此,企業員工開始主動觀察環境,甚至發展出蜜蜂棲地,這種「做中學」的文化,使保育逐漸內化。

另一個關鍵是「知識轉譯」,企業不是生態專家,我們必須把複雜概念轉換成可理解的語言。臺積電花了許多時間與我們討論「爲什麼棲地比物種更重要?」透過不斷釐清,企業能將理念帶回內部,推動更廣泛的行動。

於是臺積電臺中廠案例即是典範,不僅覆育瀕危魚種巴氏銀𬶋,更打造臺灣企業首座瀕危物種覆育基地。這背後展現的是長期承諾、員工參與與知識轉譯,爲其他企業提供模式。保育與永續都不是一次性的責任,是需要持續耕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