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榮×成長論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 生物多樣性要成主流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圖/王德爲
身爲自然保育的政府單位,我始終期待能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過去社會常以爲這是政府或研究單位的責任,但這個認知必須徹底翻轉。氣候變遷的風險,正是自然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破壞加劇的結果,兩者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及早因應,後果將更爲嚴重。因此,如何以政策工具引導保育落實,如何透過更多人的參與,尤其喚醒企業與消費者的意識,是當務之急。
自2018年起,林保署啓動一系列政策工具,其中三項最具代表性。第一是「國土生態綠網計劃」,透過公開圖資平臺,企業可掌握廠區是否位於保育軸帶,並將閒置土地規劃爲「生態跳島」,實踐「保育共生地」理念。這並非額外負擔,而是讓土地與自然共生。
第二是「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這不是傳統募款,而是媒合在地社區居民執行計劃。社區是真正與生態共存的人羣,他們的態度往往決定保育成效;企業資源不只支持資金,更要帶動員工參與,透過行動深化理解。目前平臺維持30~40個專案,實踐共榮。
第三是「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今年6月正式啓動,鼓勵位於藍綠帶的私有或企業土地自主投入保育。林保署提供評估與輔導,讓這些土地即使不在保護區內,也能發揮等同功能。
在國際接軌上,部分臺灣企業已經開始試行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然而相較於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生物多樣性因子更爲複雜,讓許多企業感到茫然。
爲此,我們推動「臺灣版TNFD指引」,預計將於明年第一季完成,協助企業辨識關鍵指標,提前「練功」,爲未來可能的強制揭露做好準備。考量臺灣產業樣態多元,也會持續與不同屬性企業試行回饋,讓這份指引實際落地。
我知道推動過程中,部分專業人士可能擔心與企業合作被質疑「漂綠」,但就像教育現場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完全吸收,只要能帶動部分企業投入,並擴散到更多員工,就是進步。臺灣要的不是口號,而是實際機制,讓企業在過程中學習並持續參與,共同打造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永續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