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榮×成長論壇》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 環部結合科技 建資源循環雲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圖/王德爲
近年來,環境部與資源循環署的思維有了重大轉變。不再只是法令的執法者或管理者,而是希望成爲協調者、合作者與推動者。核心目標是將國內產業產生的關鍵資源妥善留在臺灣,讓其發揮最大價值。
爲了實現目標,首先要盤點資源,從上游的動脈產業、中游加工,到下游的資源收集、純化與再利用的「靜脈產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併成立涵蓋紡織、電子、營建等領域的產業聯盟。不同產業間也能跨域合作,例如塑膠聯盟純化的資源可供其他產業使用,逐步形成緊密的循環網絡。這種整合就像人體的「動靜脈系統」結合,不僅能讓人體更健康長壽,也能讓社會、國家與企業更有活力。
除了鏈結產業,我們也重視綠色品牌與新創的推廣。雖然已有利用回收寶特瓶製成環保紗並應用於足球衣的案例,但仍有許多優秀產品與點子需要被看見。爲此,環境部成立「循環再設計中心」,作爲新創的育成平臺,負責媒介、整合與宣傳,協助創意轉化爲品牌,藉此補足法規不足,並以市場力量推進循環經濟。
在政策面,光靠行政推動並不足夠。我們正在全面檢討法規,《廢棄物清理法》必須更新,《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也計劃更名爲《資源循環推動法》,新法將涵蓋投資獎勵、經濟誘因、生產者責任與綠色設計,爲產業提供更明確的支持。綠色設計尤其關鍵。許多產品在製造階段未考慮後續再利用,造成循環斷點,未來將以經濟誘因取代強制規範,例如業者使用簡單、未染色且小尺寸標籤,將給予15%折扣,不僅方便後端回收處理,也讓資源容易被再生並供其他產業使用。
爲有效評估產業循環績效,環境部正致力將物質流盤點結合數位科技建置大型資料庫「資源循環雲」。讓繁瑣的廢棄物申報數位化並串聯上下游數據,公開讓社會檢視。臺灣每年投入約三億噸自然資源,產生一千萬噸一般垃圾與兩千萬噸事業廢棄物。目前事業廢棄物回收率約85%,家戶垃圾回收率約60%。透過循環雲,希望持續提升利用率,並清楚呈現各產業落實情況。循環經濟的推動不僅是法令或制度,更是國家永續的基礎。環境部及資源循環署將持續整合產業、扶植新創、推動法規與數據治理,讓資源留在臺灣,爲社會與產業帶來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