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榮×成長論壇》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丁宗蘇 推動永續需知行合一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丁宗蘇。圖/王德爲

我長期參與課綱編修、也是課綱自然科的委員,深深感受到臺灣在生物多樣性教育上的努力。根據2019年特生中心(現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調查,55歲以下已有逾6成人口知曉生物多樣性,25歲以下更達9成以上,顯示基礎教育確實成功。

然而,知識並不等於行動,就像考試高分不代表能勝任工作,光知道保育重要,若沒有實踐,問題依舊存在。我認爲大專院校必須改革,除了研究與教學,更要洞察社會與世界趨勢,及早調整方向。我曾在會議中詢問,有多少老師聽過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結果不到三分之一,這顯示學界與企業需求的脫節。

其實保育必須結合社會科學與管理科學,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公共政策等面向連結,單靠物種辨識無法解決所有問題。許多研究人員年輕時親近自然,卻避免與人互動,但當意識到危機嚴重性時,仍須走回社會,理解人們需求,才能推動保育。

我更要強調「體驗」的重要性。臺大森林系20多年來推動「森林生物多樣性概論」,每年帶學生進行五天四夜野外課程,從竹山走到玉山,至今已有約1萬名學生參與,許多人第一次在山林抓青蛙,才真正與自然建立起連結,感受到地球是唯一的家,保護不好就無法生存。

近十年來,企業力量進入保育領域,帶來關鍵轉變。過去只有政府與學術單位在努力,如今企業自發參與,改變了保育模式,因此,學界也要走出舒適圈,不僅教授TNFD、碳匯、ESG,更要把專業知識「轉譯」成企業看得懂的語言。

臺灣已建立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數據規模於全球名列前茅,並堅持open data原則,這些資料是企業可用的資產,但原始內容對企業不易理解,學界必須轉換爲自然資本、風險或生態系服務價值等指標,幫助企業減輕「生態焦慮」。

另一方面,臺積電設立「EcoPlus生物多樣性獎學金暨提案獎勵」,更讓學術界的努力獲得肯定。我常說:「A business good to nature, is a good business by nature.(一個對大自然友善的企業,本質上就是一個好企業)」,也讓我們更堅信教育、學術與企業攜手,才能真正推動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