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策略論壇登場 五位理事長共推臺灣產業

生技策略論壇登場,專業共推臺灣產業新路徑。圖/杜蕙蓉

來自制藥/醫材領域的五位理事長,18 日在「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論壇」中指出,臺灣生技醫療已進入跨域競爭的時代,唯有政策支持、臨牀國際化、產業鏈強化、精準醫療落地與醫材三化並進,才能在全球舞臺爭取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面對關稅和232條款帶來的衝擊,生醫業五位產業領袖難得齊聚一堂,針對臺灣生技醫療發展的挑戰與未來方向,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提出建言,現場座無虛席,足見產業的關切。

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理成指出,政策支持與健保制度是推動產業的根基。他強調,臺灣創新藥物與醫療技術若要真正落地,必須能與健保制度接軌,讓臨牀醫師與患者實際使用並給出回饋。沒有市場機制的支撐,研發投資將缺乏誘因,也難以形成正向循環。

TRPMA 理事長蔡正弘則點出,臨牀試驗國際化是臺灣生技必須跨出的關鍵一步。他表示,雖然臺灣在醫療體系與病人招募方面具備優勢,但參與全球多中心臨牀試驗的比例仍偏低。他呼籲政府與醫療院所共同努力,簡化行政流程,提升國際藥廠與 CRO 來臺設點的誘因,讓臺灣能在新藥開發鏈條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來自制藥產業的聲音則更注重供應鏈穩定。國製藥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陳誼芬提醒,創新固然重要,但供應鏈韌性同樣不能忽視。她指出,全球藥品供應鏈在疫情期間曾出現斷鏈風險,臺灣應同步提升學名藥與製造產能,確保用藥安全,並推動本土製藥技術升級。她強調,只有兼顧創新與基礎製造,臺灣藥品產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

臺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則把焦點放在「跨域整合」。他表示,臺灣在基因檢測、AI 分析與臨牀數據累積上已有基礎,但欠缺完整的生態系統,導致成果難以規模化。他呼籲政府與產業界積極推動醫院、學研與企業的合作,讓數據共享、標準化流程與臨牀驗證能真正落實,才能形成可持續的精準醫療產業鏈。

臺灣醫材公會理事長李永川則以「高值化、國際化、年輕化」三大關鍵字,提出醫材產業的突圍方向。他指出,臺灣醫材雖有完整供應鏈,但全球市佔僅約 0.8%,長期受制於低價競爭。爲此,公會已成立法規委員會,協助業者因應國際規範,同時修訂章程,吸納 AI 與 ICT 業者加入,拓展跨域合作。他並透露,今年 9 月將率領百家業者組成「臺灣隊」,前進泰國醫療展,與當地醫療公會展開深度媒合,作爲國際化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