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鼎生醫論壇」生醫專家:臺灣生技產業 已是護國神山

《2025國鼎生醫論壇》臺灣生醫大戰略21日舉行,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柏元主持會議。圖/顏謙隆

生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臺灣產業也正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生醫專家21日在「2025國鼎生醫論壇」中指出,臺灣的生技產業不會成爲第二個臺積電,但它早已是另一座護國神山;當前最需要的不是「每所大學都設半導體學院」,而是「每個關鍵領域都能培育可用人才」。

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玉山科技協會21日邀請多位醫藥與生技界的重要領袖,共同探討「邁向未來的生醫大戰略」。

臺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表示,生技產業從1982年李國鼎推動產業架構,到歷任總統政策延續,雖已具備生技轉型的關鍵動能,有機會成爲「下一座護國神山」,但必須持續強化轉譯醫學平臺、建構國際級CDMO能量,同時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才能在全球生技競爭中搶得先機。

與會專家認爲,臺灣應找出屬於自己的戰略位置與切入點。

臺大前校長楊泮池認爲,在Bio結合ICT的優勢下,精準醫療、篩檢和預防更有機會創造商機。他舉例,在國健署支持下,肺癌精準篩檢政策成果斐然,不僅顯著提高早期發現率,也讓臺灣躍升爲全球肺癌防治的標竿國家。因此,不是要求健保爲所有創新買單,而是希望建立一套制度,讓臺灣研發出來的AI診斷工具、新檢測技術、新型藥物,有機會在真實場域中驗證它的有效性。那怕只是十分之一的健保給付,搭配病人自費與商業保險,就能讓創新活得下去、資料建得起來、產品走得出去。

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表示,面對高齡化社會、醫療AI導入與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必須以更前瞻、更整合的視角,來重新定位生醫產業的角色。如果所有的人才與資源都集中在單一產業,長期下來臺灣就會失去多元創新能力;臺灣需要的不是「每所大學都設半導體學院」,而是「每個關鍵領域都能培育可用人才」,不然像生醫產業這樣的下一波護國神山就永遠長不大。

臺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呼籲,政府設立具有國家戰略視野的主權生技基金,扮演長期投資與風險承擔角色。且也推動募資管道的創新,讓早期技術不必耗盡資源才能取得資本市場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