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子奇蹟到生技啓航 閻雲:臺灣生技產業邁向「下一座護國神山」

臺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圖/杜蕙蓉

臺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21日表示,生技產業從1982年李國鼎推動產業架構,到歷任總統政策延續,在制度建構到現今AI融合精準健康的創新階段,臺灣已具備生技轉型的關鍵動能,有機會成爲「下一座護國神山」。

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和臺灣玉山科技協會舉辦的「2025國鼎生醫論壇」21日登場,邀請多位醫生與生技界重要領袖,共同探討「邁向未來的生醫大戰略」,

爲產業把脈尋找新動能。

閻雲以「臺灣生技發展的推手-李國鼎」開場。

他指出,1979年中美斷交後,爲分散國安與經濟風險,政府於1980年啓動新竹科學園區,電子產業隨之崛起。然而生技產業則直到1982年才被納入八大科技項目。李國鼎當時即洞察生技將成新戰略產業,着手引進國際人才、搭建產業架構,包括上游以中研院與國科會爲研發核心、中游由衛生署與經濟部建立法規與應用系統,下游則透過DCB與法人單位等推動技術轉譯與商品化。

此外,李國鼎也着手補齊「錢」與「人」兩大缺口,不僅在1983年推動創業投資管理規則、提供租稅優惠,1984也年籌設8億元創投種子基金,並親赴美國邀請多位國際級科學家來臺協助建構人才與技術網絡。

閻雲表示,雖然臺灣電子業於1980年代即展現國際競爭力,但生技產業起步較晚,不僅落後於Genentech(1978年成立)、Amgen(1980年成立)等國際標竿企業數十年。

他表示,生技產業其實是有不錯的基礎,初期也有「味精之父」蘇遠智教授爲代表,甚至國外大廠聞名全球的藥物,也是由臺灣子弟兵張子文、林福坤的發明,只可惜後繼發展不如預期。

不過,閻雲認爲,在李國鼎等人奠基與歷任政府接力推動,臺灣如今已逐步建立臨牀試驗能量、法規體系與研發基礎。@我們並不氣餒,因爲生技將是下一個護國神山。」,未來臺灣必須持續強化轉譯醫學平臺、建構國際級CDMO能量,同時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才能在全球生技競爭中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