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獲三天「身心調適假」 醫師工會嘆:就算爭取到「也看得到、用不到」

醫護人力荒愈來愈嚴峻,醫師工會感嘆,就算爭取身心調適假,也看得到、用不到。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今宣佈增訂教師身心調適假,每學期可請3天身心調適假,並且可依需求以小時爲單位請假,併入事假計算,自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起施行。但長期處於過勞的醫療人員,對於是否爭取身心調適假感到悲觀,認爲醫界若持續無法解決人力荒,爭取身心調適假也使用不到,請假還可能會影響同事,讓職場環境陷入過勞的惡性循環。

目前身心調適假適用公務人員、高中職學生以及教師,目的是幫助人們在身心靈出現狀況時,可以申請正式假期休息與自我調整,以建立友善和安全的環境。對於每天都要面對突發狀況或生老病死的醫療人員,被認爲也需要身心調適假,對此,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徐維琪說「如果醫護人力充足,請假有什麼問題呢?」

徐維琪說,醫療人力荒愈來愈嚴峻,以現行人力,光是排班就相當吃力,特別是護理人力缺工嚴重,大家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人請假另一人就得補上班次,因此臨牀出現種種亂象,部分醫院主管要求,新年度來臨時就得把一整年特休假排好,不得臨時更動,這些都是人力不足所衍生的策略,讓醫護人員雖然有假,但根本身不由己。

另一種醫護人員無法妥適安排休假的狀況,有些單位主管因人力安排不妥適,當天人力過多,主管在當天詢問「有誰今天可以休假,今天不需要這麼多人」,臨時獲得假期的員工,猶如小確幸,但實質上請的是自己特休假或事假,站在工會的立場,非常不妥,既然是屬於員工的假,應該由員工自行決定使用時間和方式,不是由僱主安排。

徐維琪說,醫療環境惡劣,人力持續無法補足,即使爭取身心調適假,也會出現看得到用不到的窘境,與其爭取醫療人員獲得身心調適假,不如請僱主儘快補足人力缺口,讓本來員工就該使用的假期能自行妥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