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建議國有機構發行錨定人民幣的“碳穩定幣”

7月18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聯合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舉辦“穩定幣的商業機遇:來自業界的聲音”南土國際金融政策圓桌會。此次會議是復旦大學圍繞穩定幣主題開展的第三場專題研討,匯聚了金融學界、區塊鏈產業、金融機構等領域的十餘位專家,深入探討穩定幣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發展現狀、商業潛力及監管挑戰。

會上,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李志青、劉瑜凝發佈題爲《穩定幣助力綠色資產發展的可行路徑》的書面報告,系統梳理了穩定幣與綠色金融融合的全球實踐與中國路徑。報告重點分析了綠色資產數字化的三大實踐方向:綠色RWA(現實世界資產)鏈上化、碳資產通證化及綠色數字貨幣試驗。瑞士Sygnum銀行與瑞典SEB合作建立鏈上綠色債券系統,實現了綠色債券全流程上鍊;ToucanProtocol將碳信用上鍊發行BCT通證,拓展了碳資產在DeFi中的應用;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推出以綠色能源資產抵押的數字支付系統,阿布扎比全球市場則探索碳信用與加密資產交易平臺融合。

在可行性分析中,報告提出以綠色資產作爲穩定幣抵押物的理論依據:綠色資產具備稀缺性、政策支持與長期價值,其穩定現金流與政府背書使其成爲理想抵押品。通過“碳鎖定效應”設計,每發行一單位綠色穩定幣需同步鎖定等值碳資產,可推動碳市場擴容與綠色資源價值實現。但報告亦指出,當前碳資產確權標準不統一、定價波動大、缺乏透明審計制度等問題,需建立“可信審計+鏈下合規同步”機制以應對技術監管挑戰。

針對中國機遇,報告強調中國具備“綠色金融+區塊鏈”雙重優勢:全球最大碳市場與領先的綠色信貸、債券規模爲資產儲備奠定基礎;自主可控的區塊鏈平臺與數字人民幣技術提供可信支撐;“雙碳”戰略與政策體系創造制度環境。建議由國有機構構建“綠色資產登記鏈”,發行錨定人民幣的“碳穩定幣”,用於綠色融資與碳市場交易,並與數字人民幣協同發展,探索多層次綠色貨幣體系。國際層面,綠色穩定幣可嵌入“一帶一路”綠色項目,降低外匯成本,提升人民幣在跨境碳交易與綠色基建支付中的使用頻率,推動人民幣“綠色出海”,增強本幣獨立性,並助力中國參與全球綠色金融規則制定。

以下爲《穩定幣助力綠色資產發展的可行路徑》全文:

1、穩定幣的概念與發展現狀

穩定幣是一類錨定法定貨幣或其他資產的加密貨幣,其核心目的是在保持加密貨幣高流動性與可編程性的基礎上,實現價格的相對穩定。

目前,穩定幣主要分爲三類:法幣抵押型(如USDT、USDC)、加密資產抵押型(如DAI)與算法穩定型(如已崩盤的Terra UST)。它們可被用作價值錨定與數字資產橋樑、交易媒介、鏈上融資抵押品等,是DeFi生態中的關鍵流動性工具。

截至2025年,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超過千億美元,在跨境支付、鏈上交易等場景下得到廣泛應用,在DeFi、NFT與GameFi等生態中被作爲基礎貨幣單位,且開始向合規化與機構化方向演進。

然而,其發展亦面臨一系列挑戰,如發行方資質參差不齊、信息透明度不足、去中心化特徵衝擊傳統支付與貨幣監管邏輯、系統性風險頻發等。各國監管機構已開始介入,美國、歐盟與新加坡等國正在制定相關合規標準,重點涉及儲備審計、穩定機制與消費者保護。從綠色金融的視角來看,穩定幣可以爲綠色資產提供鏈上融資工具,用作綠色項目支付/結算媒介,以及建立碳資產背書的數字貨幣(碳穩定幣)等。

2、綠色資產數字化的全球實踐

當前,綠色資產數字化正在成爲綠色金融與區塊鏈技術融合的核心實踐方向,主要體現在綠色RWA(現實世界資產)的鏈上化、碳資產的通證化以及綠色數字貨幣的試驗等三個維度。

首先,綠色RWA指的是將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碳匯等現實中的綠色金融工具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Token化,即將其映射爲鏈上可驗證、可流通的數字資產。這一過程能夠有效增強綠色資產的可得性、透明度和流動性。例如,瑞士Sygnum銀行與瑞典SEB合作建立了鏈上綠色債券系統,實現了綠色債券的發行、登記和管理的全流程上鍊,爲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提供了合規且高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其次,碳資產的通證化(通常被稱爲“碳幣”)正在推動碳市場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路徑是將碳排放配額或自願減排信用(VCC)進行確權和標準化處理後上鏈,形成可以自由交易的Token。例如,Toucan Protocol將經過驗證的碳信用上鍊,發行了BCT(Base Carbon Tonne)通證,該通證不僅可在二級市場中流通,還可作爲DeFi協議中的抵押品使用,拓展了碳資產的流動性和金融應用場景。

同時,部分具有技術與制度基礎的國家和地區正在進行綠色數字貨幣實驗,即綠色資產驅動的穩定幣或數字支付試驗。例如,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MUFG)推出了以綠色能源資產作爲抵押的數字支付系統,用於推動綠色電力結算與清潔能源交易。而阿布扎比全球市場(ADGM)則致力於構建一個融合碳信用交易與加密資產交易的平臺,探索碳市場與數字金融的協同機制。

整體而言,這些國際實踐表明,綠色RWA的鏈上映射不僅顯著提升了綠色資產的可驗證性、可追蹤性與可交易性,也爲綠色金融注入了可編程性與自動合規機制。推動綠色資源在全球數字場景中的高效配置、價值發現與政策目標協同,是未來可持續金融發展的重要方向。

3、以綠色資產發行穩定幣的可行性分析

以綠色資產作爲穩定幣的抵押物,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均展現出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從理論機制來看,綠色資產普遍具備稀缺性、穩定的政策支持與長期價值,尤其是在碳市場逐步成熟、綠色債權工具發展活躍的背景下,其未來現金流相對穩定,並擁有較強的政府背書。因此,綠色資產不僅在金融屬性上具備良好的抵押能力,更由於其天然的正外部性,在納入穩定幣發行機制後,可有效推動資源的綠色化配置,提升金融體系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調節作用。在技術路徑上,現有的穩定幣機制亦可爲綠色穩定幣的設計提供參照,如超額質押型機制(以DAI爲代表)強調足額抵押與自動清算邏輯,而半中心化型模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想的多邊穩定幣)則兼顧合規性與跨境流通效率,爲不同類型綠色資產提供了適配的框架。

其次,在激勵機制設計上,綠色資產具有顯著的環境正外部性,因此可通過設定“碳鎖定效應”來建立正向激勵約束機制。即每發行一單位綠色穩定幣,必須同步鎖定等值碳資產或綠色資產,使其在鏈上被凍結或標記,從而促進碳市場的擴容和綠色資源的價值實現。這一設計邏輯與公共產品治理相契合,既強化了市場對減排成果的需求激勵,也形成了穩定幣與綠色發展之間的聯動機制。

然而,綠色資產穩定幣的推廣仍面臨諸多技術與監管難點。當前,碳資產的確權標準在不同國家與項目間尚未統一,資產定價機制波動較大,且缺乏統一透明的第三方審計制度。這些問題一方面制約了資產的可信性,另一方面也爲穩定幣機制引入了潛在風險。爲應對上述挑戰,必須構建“可信審計+鏈下合規同步”的機制體系。一方面,確保鏈上發行的綠色穩定幣具備真實、合法、充足的綠色資產抵押支撐,防止無錨化或超發行爲;另一方面,還需實現鏈上與鏈下的監管同步,確保相關資產在現實世界中亦符合綠色金融和碳市場的法律合規標準,從而真正實現綠色金融的可信鏈接和跨制度兼容。

4、中國的機遇與發展路徑

中國在推動綠色穩定幣發展的路徑中,具備“綠色金融+區塊鏈”雙重基礎,爲其試點和制度化建設提供了獨特優勢。一方面,金融基礎上,中國已構建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發放總量均處於國際前列,爲綠色資產的儲備與運用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基礎上,中國積極推動自主可控的區塊鏈平臺建設,尤其是在聯盟鏈、數字人民幣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爲綠色資產的鏈上確權與發行提供了可信的技術支撐。同時,政策制度上,國家已全面部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初步建成的碳市場體系、綠色金融體系與政策引導機制爲綠色穩定幣的制度對接與場景落地創造了有利環境。

在此背景下,中國可以從多個維度探索綠色穩定幣的試點路徑。首先,可以由國有機構或具有公信力的金融平臺承擔碳資產的確權責任,推動構建“綠色資產登記鏈”,實現碳匯和綠色債權的鏈上確權與存證。其次,可在此基礎上發行錨定人民幣的“碳穩定幣”,專用於綠色融資、碳市場交易等特定場景,提升綠色資產的流動性與支付效率。再次,綠色穩定幣可廣泛應用於綠色項目融資、碳中和結算等政策引導型場景,並與數字人民幣協同發展,探索多層級、多功能的綠色貨幣體系,在國家主導的金融科技生態中形成良性互動。

從國際戰略層面來看,綠色穩定幣亦承載着人民幣“綠色出海”的潛力與全球綠色金融治理的話語空間。作爲“一帶一路”倡議下綠色金融工具的一部分,綠色穩定幣可嵌入沿線國家的綠色項目體系,服務於跨境碳交易、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支付與國際清算等核心場景,不僅有助於降低外匯成本、提升資金流轉效率與透明度,也有望在實際操作中增強人民幣在國際綠色金融中的使用頻率與接受程度。進一步而言,綠色穩定幣能夠爲人民幣提供本幣計價與支付工具,減少對美元錨定型穩定幣的依賴,提升本幣獨立性。在制度層面,藉助綠色穩定幣的實踐經驗與技術架構,中國亦可積極參與全球綠色金融規則的制定與綠色數字資產標準的建設,在全球可持續金融治理體系中塑造具有影響力的制度吸引力與信用基礎,推動人民幣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綠色競爭力持續增強。

綠色資產支持的穩定幣體系,兼具數字貨幣的技術優勢與綠色金融的政策價值,有望在推動全球資源綠色配置、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應抓住數字金融轉型與雙碳戰略疊加的窗口期,推進綠色穩定幣研發與試點,爲全球綠色金融創新提供“中國方案”。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