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被穩定幣「先發佔位」 陸學者:人民幣應制度性戰略重構
▲數位人民幣。(圖/CFP)
記者陳冠宇/北京報導
「穩定幣」近期受到熱烈討論。上海學者直言,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區域,跨境支付空間被穩定幣「先發佔位」,壓縮人民幣的拓展空間,人民幣國際化應進行制度性戰略重構,纔可能重塑全球貨幣權力格局。
復旦大學南土國際金融政策圓桌會第2期以「穩定幣與國際金融體系大變局」爲題,近日邀集專家進行線上討論。
與會的復旦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周光友直言,跨境支付空間被穩定幣「先發佔位」,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區域,USDT/USDC已成爲現實中的跨境支付工具,憑藉其高流動性與鏈上可用性,壓縮了人民幣作爲替代幣種的拓展空間,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因此受阻。
周光友還指出,人民幣數位生態尚未成型,儘管數位人民幣(e-CNY)在大陸境內試點取得進展,但尚未構建起鏈上互操作性與跨境可編程支付體系,難以在DeFi與Web3場景中嵌入。這限制了人民幣在數位金融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也降低了人民幣的競爭力。
此外,周光友提到,穩定幣已形成平臺型網絡效應鎖定。USDC等已集成於全球主流錢包、交易所、元宇宙平臺,在用戶端形成強路徑依賴與數據壟斷效應,人民幣需突破該網絡封鎖壁壘。
至於國際政策空間的「競爭錯位」,周光友說,美國通過鼓勵私人美元穩定幣發展,既迴避了CBDC(央行數位貨幣)的制度成本,又實現了美元的貨幣影響力輸出,而人民幣如無制度對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將受到很大制約。
▲復旦大學南土國際金融政策圓桌會第2期。(圖/翻攝線上視訊會議)
對於前述衝擊,周光友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四項制度性戰略重構。第一,推動人民幣錨定型穩定幣,鼓勵在香港、新加坡、中東等離岸人民幣區發行以CNH或CIPS儲備支持的穩定幣;同時,應用於數位商品貿易、數位碳資產、供應鏈金融等場景,形成人民幣的「鏈上使用場」。
第二是構建數位人民幣的跨境制度化框架,周光友建議,應推進mBridge項目深化,構建「數位人民幣跨鏈清算網絡」,這將有助於提高數位人民幣的跨境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
第三是構建人民幣主導的鏈上資產市場,推動人民幣計價綠色債券、碳信用、代幣化國債等數位資產發行。周光友認爲,這將豐富人民幣資產的種類,提高人民幣的吸引力。
第四是參與全球穩定幣規則制定,周光友建議,在G20、BIS、FSB等平臺推動設立穩定幣儲備透明度、流動性覆蓋率、跨境監管一致性標準。通過參與規則制定,提高人民幣在全球穩定幣市場的話語權,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周光友強調,人民幣不能停留在使用數量、互換協議與外匯存底的傳統路徑上,而必須加快構建屬於自己的數位化通道、制度性框架、國際金融平臺。這將使人民幣由「被動使用貨幣」轉化爲「主動塑造制度」的全球貨幣力量,重塑全球貨幣權力格局。
▼復旦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周光友(圖/翻攝復旦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