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稀土解禁不是讓步?旅美教授曝陸背後「可怕佈局」

中國大陸官方29日宣佈,將加快對美稀土出口許可的審批程序,形同重申今年5月日內瓦協議的承諾。圖爲內蒙古稀土礦場。(新華社)

中國大陸官方29日宣佈,將加快對美稀土出口許可的審批程序,形同重申今年5月日內瓦協議的承諾。外界普遍認爲,這項舉動是美中貿易談判的一項新進展,也被視爲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於白宮宣佈「與中國大陸達成新協議」後的具體成果之一。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29日就表示,中國大陸的讓步意在換取美方對半導體與高階科技產品出口管制的鬆綁,這不僅關係當前利益,更牽涉未來產業主導權的競爭。

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電動車、軍事武器與人工智慧技術,是現代製造業的關鍵戰略資源。中國大陸長期掌握全球約九成的稀土加工能力,使稀土成爲北京在對美談判中的一張王牌。

根據中國大陸商務部與美方的說法,除了稀土出口政策調整,華府也同意放寬部分對中國大陸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雙方有望就關稅政策、技術輸出與市場開放等議題重啓更深入的對話。此外,在控制芬太尼原料與毒品合作方面也取得進展。種種跡象顯示,歷經多年對抗的中美關係,正迎來一絲緩和曙光,也讓全球企業與市場暫時鬆一口氣。

翁履中29日在臉書上指出,此次中國大陸釋出稀土訊號,應視爲「策略性讓利」,而非簡單的勝負論。他分析,中國大陸此舉反映出內部經濟壓力與國際現實,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青年失業率偏高、外資撤離等挑戰。北京在此背景下,需透過戰略調整爲經濟爭取緩衝空間。

翁履中也強調,北京的表述採用「依法審批」而非「全面開放」,顯示其仍保留政策彈性與技術操作空間,未來可能視談判需要調整節奏。他認爲,中國大陸的讓步意在換取美方對半導體與高階科技產品出口管制的鬆綁,這不僅關係當前利益,更牽涉未來產業主導權的競爭。

川普方面則迅速將此視爲自身談判策略的勝利。他藉此強調自己有能力迫使中國大陸讓步,儘管實質成效尚待觀察,但對其保守派支持者與對中強硬派而言,已足以塑造正面形象。

翁履中提醒,臺灣社會應以冷靜分析看待此次「美中休兵」,避免陷入「挺美」或「疑美」的二元情緒。他指出,若未來美中展開新一輪有限合作,臺灣更應思考在這波變局中的角色、風險與籌碼,而非僅以勝負邏輯自我安慰。

他最後強調:「不論你相信的是『美國贏、中國輸』還是『東昇西降』,都應理解,國際現實與個人理想之間,存在着讓臺灣不得不審慎因應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