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臺課超過20%關稅「並非不可能」 旅美教授:這不只是懲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密集接受媒體訪問,正式宣告川普政府將於7月9日後,針對尚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發出新一輪高達25%的懲罰性關稅通知,預計最快8月1日生效。(路透)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密集接受媒體訪問,正式宣告川普政府將於7月9日後,針對尚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發出新一輪高達25%的懲罰性關稅通知,預計最快8月1日生效。不過,美方也保留三週談判緩衝期,仍有協議空間。旅美學者翁履中今(7)日發文警示,臺灣在美方談判排序中進展落後,如今被點名,恐將落入與越南相同的15%至20%關稅區間,對出口導向型產業勢必造成實質衝擊。

這場由川普主導、涵蓋18個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稅談判,被外界視爲新任期「經濟民族主義」的起手式。美方目前已與英國達成10%的低稅協議,與中國大陸也在降稅與停火中達成初步共識,越南雖須承擔20%的關稅,但也藉此交換市場開放與採購承諾。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則加緊談判節奏,力保關鍵產業的關稅減免。唯獨臺灣,迄今僅完成兩輪談判,談判進度明顯落後。

依法新社報導,貝森特在接受CNN專訪時首度公開點名臺灣與歐盟,要求配合談判時程。翁認爲這不啻於一記警鐘;因貝森特稱,美方對尚未積極談判的國家,將恢復4月2日的原始稅率,並按產業、原產地與中國大陸轉運風險等因素加重關稅,最高甚至可能達70%。而臺灣若未能於緩衝期內加快協商步調,將可能被視爲未合作對象,納入中高稅率區間。

他分析指出,臺灣之所以未列入第一波密集協商國,並非因爲敵意,而是因臺灣在美國經濟戰略排序中被定位「量體有限、非優先地位」。加上臺美並無正式邦交,美方對於簽署全面性經貿協議一向保守,外交現實亦成爲臺灣的談判障礙。

在稅率預測方面,翁履中認爲,臺灣最可能的落點是16%至20%之間。若以英國的10%作爲低標,越南的20%作爲高標,臺灣更貼近後者。一來,臺灣非G7國,也不具備英國那樣的戰略地位;二來,若美方願給予低稅率,協議早應拍板,無需拖延至今。他直言,「10%以下幾乎不可能,20%以上也不能完全排除。」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變數,是臺灣企業與中國大陸供應鏈交纏的現實。若美方認定臺灣成爲中國大陸的「出口轉運站」,將進一步推升關稅懲罰的正當性。尤其川普團隊中的鷹派經濟顧問認爲,若對臺關稅過低,將出現「中國產、臺灣出」的套利漏洞,因此從封堵風險的角度,臺灣被課以高於10%基本稅率,是一種預防性操作。

此外,相較於越南以購買美國飛機等條件換取20%的協議,臺灣的談判籌碼相對有限。過去包括臺積電赴美設廠、半導體政策對美靠攏等,都已成爲「既成事實」,不具談判價值。在農業市場開放與進口限制方面,臺灣亦無太多退讓空間,使得美方難以取得「貿易對等」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團隊可能反向操作,將高關稅當作促使臺灣去中化的槓桿。翁履中指出,若美方將課稅視爲迫使臺灣供應鏈轉向美國的手段,甚至將其納入地緣安全策略,則對臺灣課徵超過20%關稅也非不可能。他警告,「這不只是懲罰,更是戰略。」

儘管形勢嚴峻,翁履中仍認爲這是一場「危中有機」的談判戰。川普政府願意保留三週協商期,顯示並非封死大門。他呼籲政府應組成專業商貿小組,針對產業訴求爭取減免,短期內提供出口退稅與關稅補貼,長期則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品牌轉型,降低臺灣對價格優勢的依賴。

對企業而言,赴美設點不再是選項,而是必經之路。尤其中小企業應加快與大型臺廠整合,建立美國在地服務與物流節點。政府亦應主導整合「在美臺灣隊」,打造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系統。

翁履中最後強調,川普的關稅倒數,不一定是災難倒數。「如果臺灣能理性應對、前瞻佈局,這次全球供應鏈重整或許正是我們的升級契機。」他說,臺灣有實力,也不是沒有機會,但行動不能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