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美對臺關稅25%至32% 旅美教授再爆:這羣人遭重擊

美國總統川普原本規劃的90天暫緩期如今獲得延長,而川普也已陸續致函各國領導人,預告即將上路的新稅率安排。(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原本規劃的90天暫緩期如今獲得延長,而川普也已陸續致函各國領導人,預告即將上路的新稅率安排。儘管臺灣尚未被列入首波名單,外界關注的32%高關稅仍未排除,相關談判仍在進行中,未來走向備受關注。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12日於其臉書專頁發文指出,臺灣雖有機會落在相對較低的15%至20%課稅區間,但整體趨勢仍不容過度樂觀,尤其對臺灣中小企業而言,無論高低皆可能造成嚴重衝擊。

翁履中表示,先前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曾悲觀看待,美國對臺關稅可能攀升至25%至32%,引起部分友人提醒其勿過度預測,以免遭「打臉」。對此,他強調,作爲學者,他更在意分析邏輯與資訊透明,而非媒體如何剪輯標題或個人評論風險。

在7月7日美國對日韓課徵25%關稅前,翁曾預估臺灣落在15%至20%較爲合理,惟日韓雙雙被課重稅後,他認爲對臺灣而言,情勢出現轉變。主因不只是經濟數據,因川普團隊背後還涉及強烈的政治訊號與戰略佈局。

根據翁履中基於公開進出口數據製作的分析圖表顯示,臺灣輸美產品中屬「非232條款」產業者僅佔33%,在全球16個貿易伙伴中爲最低。相較之下,日韓兩國該類產業佔比達61%,多數開發中國家甚至高達90%以上。此一結構特徵,顯示臺灣出口極度集中在半導體與電子零件等高科技產品,而這些領域尚處於美方232條款框架內,尚未正式納入課稅清單。

這樣的產業結構,反而讓臺灣有可能在此次稅改中,僅被適用公告式的「通案稅率」15%至20%,而非經雙邊談判後才確定的「特案稅率」。翁分析,川普團隊目前似將232條款產品與非232產品分開處理,而日韓此次被課25%稅率,也未必爲最終版本,或是美方藉此釋放訊號,待對方迴應出更優條件後再行修正。

不過,翁亦坦言,若臺灣最終落在15%至20%課稅區間,可能並非因爲美方對臺特殊優待,而是臺灣在此波談判中角色有限,甚至「沒那麼重要」。此外,他指出美方遲未對臺發佈正式稅率通知信,可能與「美國一中政策」有關。若川普欲避免稱呼「President of Taiwan」等政治敏感語彙,改以不具名公告方式處理,或是保留與中國大陸談判空間。

即便稅率落在較低範圍,翁仍提醒,臺幣升值疊加關稅成本,對平均毛利僅18%的臺灣中小企業來說,依然可能構成沉重負擔。他呼籲臺灣社會不可因「關稅比預期低」而鬆懈,應儘速研擬產業應對機制,否則結構性衝擊勢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