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葉兩種吃法是大忌!醫揭「正確吃法」助穩血糖、抗發炎又防癌
地瓜葉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蘇健忠攝影
地瓜葉是許多臺灣人餐桌上的常見蔬菜,不論是燙青菜還是便當配菜,都深受喜愛。不過,中醫師羅珮琳提醒,地瓜葉雖營養價值高,但若吃錯方式,不僅無法發揮保健功效,反而可能傷身。她指出,「涼拌」與「生食」都是兩大禁忌吃法,正確汆燙或清炒才最健康。
羅珮琳在臉書粉專「羅珮琳醫師 Pei-Lin, Lo M.D.」分享,她每週至少吃3次地瓜葉,因爲這道看似普通的綠色蔬菜,富含多酚、花青素、黃酮類、綠原酸等抗氧化營養素,具有穩定血糖、抗發炎、清熱解毒等功效,還有預防大腸癌、乳癌、肺癌的潛力。
她解釋,慢性發炎是糖尿病與癌症的重要成因之一,而地瓜葉的天然植化素能幫助抑制自由基反應,減緩身體發炎反應。研究顯示,多酚與花青素不僅能抑制癌細胞增生,更能誘導癌細胞凋亡、展現抗突變效果,因此是「日常可食的天然抗癌蔬菜」。
在中醫觀點中,地瓜葉歸屬肺、胃與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作用。202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瓜葉萃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具抗菌能力;另一項實驗則顯示,每日攝取200克紫色地瓜葉萃取物可提升人體「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活性,增強免疫力。
羅珮琳也分享她的夜診健康餐,指出自己常在麪攤點兩份燙青菜,其中一份一定是地瓜葉。爲了增加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她不加醬油,而請店家淋上少量滷汁提味。她笑說,「雖然地瓜葉粗粗硬硬的吃起來很像在吃草,但我個人蠻喜歡地瓜葉這種粗獷的口感,而且飽足感很夠」。每100克地瓜葉僅有22大卡熱量、膳食纖維高達3.1克,是減重、促進腸胃蠕動的好幫手,「自從開始吃地瓜葉後沒有任何排便問題」。
然而,羅珮琳也提醒,地瓜葉屬性偏涼、鉀含量高,並非人人適合,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或需低鉀飲食者應避免大量食用。地瓜葉同時含有維生素K有助凝血,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患,也應避免大量攝取地瓜葉。
羅珮琳強調,地瓜葉爲涼性不宜涼拌或生食,否則易引起腸胃不適,甚至造成寒氣過重,「很多人會用來打精力湯,記得葉菜最好要熟食」。最佳吃法是汆燙、清炒或搭配少量油脂烹調,既能保留營養,又利於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