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橘子別剝太乾淨 醫揭水果「非可食部位」潛能:抗發炎又穩糖
▲橘子的白筋深具營養價值。(圖/記者林緯平攝)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許多人吃橘子時,會將味道不佳的白色筋膜剝得乾乾淨淨,但醫師說,那層白筋可抗發炎、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堪稱營養寶庫。臺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橘子的白筋與柳丁的白膜富含果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可抗發炎、提升免疫力,並促進腸道健康,若能吃下,反而更有益。
張家銘在臉書分享,2024年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Plants》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柑橘屬與李屬水果如柳橙、葡萄柚、檸檬、香橙、櫻桃、梅子、水蜜桃等,其非可食部位包括果皮、種子等,其實蘊藏強大的保健力量,含有多種具抗氧化、調節血脂與護肝腎作用的植化素,如沒食子酸與檸檬烯等。
研究也發現,這些植化素能促進胰島素訊號傳導、活化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4),抑制脂肪合成基因(PPARγ),同時可提升抗氧化酵素活性,對肝臟、腎臟與神經系統都有保護效果。
相關研究顯示,果皮與果核不僅有助降糖、降壓、降脂,更具延緩老化及預防神經退化的潛力,未來可能成爲植物性營養藥物或抗老化補充品的重要來源。
張家銘也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生活習慣,強調「瞭解特性,就是預防醫學的開始」,日常飲食只要稍作調整,就能從天然食材中獲益,例如吃橘子、柳丁時保留白筋,可抗發炎,或檸檬皮泡水喝,可助肝臟排毒並促進膽汁分泌,或將有機果皮烘乾磨成粉,每天1匙加入優格、麥片或豆漿,也能補充植化素。
此外,對於高血脂族羣,則可考慮使用柚子籽粉,但記得避開藥物服用時間,以免產生交互作用。
張家銘提醒,身體不是突然變老或生病,而是從每天小小的不平衡、一點點氧化壓力開始失衡,而這些不起眼的果皮、白筋,正是延緩「沉默損傷」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