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後學者示警「未提臺灣並非高枕無憂」
川習會在APEC場邊、南韓釜山順利舉行,不只全球聚焦,我方也繃緊神經緊盯。路透社
川習會未觸及臺灣議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表示,雙方完全未提臺灣較爲罕見,可能是雙方幕僚事前溝通過,或幕僚提醒川普在以貿易爲主的談判中應避免談及高度敏感的臺灣問題,但不代表我方可以高枕無憂,川普預告明年四月訪中,距今仍有約半年時間,存在很多變數,接下來必須審慎因應美中臺三邊關係。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指出,目前看到的情況是「沒有聲音」,這「反倒令人擔心」。如果雙方共識「這一次先處理經貿,明年再處理臺海問題」,就表示臺海問題「並沒有被放下」,要在明年「慢慢討論」;另一種可能是因爲沒有共識,但雙方覺得沒關係,就各自發揮。這樣就是「經貿跟臺海的議題脫鉤了」,意味着這件事情上沒有「再保證」,雙方對對方沒有辦法提出有拘束力的要求,這對臺灣比較不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則分析稱,這可能證明川普更急於應對大陸的經貿反制,和贏得明年期中選舉、拿諾貝爾獎,把臺灣當作中國的內政。北京國際關係學者時殷弘認爲,「大概根本談不攏,所以纔不說」。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表示,這次雙方未談及臺灣,凸顯美中都不希望臺灣問題成爲焦點,單純聚焦美中雙方貿易問題,美中雙方未提及臺灣是好事。習近平在開場時談到「中國和美國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意在傳達中美應共管包含臺灣在內的印太事務;但會議結束雙方只談貿易失衡問題,未提臺灣,沒有所謂「G2共管」機制。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芬太尼、大豆、稀土都是可交易的籌碼;但科技、軍事、臺灣問題,纔是無法交易的矛盾。這次川習會結構性矛盾完全沒動,短期止痛長期拉扯,經濟降溫政治升溫,雙方進入帶笑的冷戰階段,美中雙方選擇「經濟優先、政治延後」互動,是一種暫時的戰略冷卻,但北京的沉默,也可能是一種戰略耐心,未必是退縮,而是選擇等對手自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