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川習會尚未明朗 臺灣警鈴先響
旺報社評
美國總統川普就職以來外交攻勢不斷,從斡旋迦薩走廊與烏克蘭戰爭停火,到對加拿大、巴拿馬、挪威等國家叫價,交易式外交發揮得淋漓盡致,唯獨最關鍵的美中問題仍處於鴨子划水階段,有川普忠實政治夥伴之稱的蒙大拿州聯邦參議員戴恩斯銜命訪問北京,可望打破僵局,促成美中領導人會面,啓動美中大談判、大交易。
美中互動 外冷內熱
美中關係攸關川普2.0全球地緣政治及世界秩序的重塑,美中如何處理臺灣問題成爲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川普去年11月初剛當選就展現強烈企圖心,邀請習近平參加他的就職典禮,公開彰顯他與習近平關係密切友好,並自信兩人合作可以解決世界許多問題。
相對於川普主動示好,習近平以戰略定力與自信迴應,並未如日本、印度、烏克蘭等國首相般爭相奔走華府與川普會面。隨着川普啓動關稅戰,並積極解決中東衝突與烏克蘭戰爭問題,美中議題呈現「外冷內熱」,表面降溫,實際熱滾滾。
川普與習近平爲各自國家利益與目標,並未放棄改善雙邊關係的努力,特別是川普一再放話要與習近平舉行「川習會」,21日還在白宮告訴媒體,他與習近平關係「極佳」,計劃與習近平談話。戴恩斯不是外交體系決策官員,卻成爲川普就任後訪問大陸最高階層的美國政治人物,以他和川普的特殊關係,及行前川普在白宮一番耳提面命,彰顯他「川習會」穿針引線的角色。
大陸排定由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馬朝旭、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總理李強接待這位美國參議員,代表中方高度重視戴恩斯來訪,及改善美中關係的契機。
誠如美國國務卿盧比歐所言,「川習會」無疑會舉行,但會議必須有「理由」,「我們必須知道他們希望討論什麼,及會議的結果會是什麼」。有效管制藥物「芬太尼」原料出口、平衡雙邊龐大貿易逆差,及關稅、投資、科技管控等問題都是必考題,雙方有可能做出適當讓步,以「大交易」成績單來提升各自的政治地位與影響力。
北京經歷過川普第一任與拜登政府時代的「八年抗戰」,對相關問題理應做好最壞的打算與因應之策,應足以周旋、抗衡川普的壓力,這也是北京對川習會顯得淡定、沉穩的原因。
川普對臺 曖昧不明
臺灣問題原本不是川習會最迫切議題,但由於美臺頻頻挑動中共最敏感政治神經,美中對立加深,臺海緊張形勢更趨惡化,會不會反而讓北京決定優先就臺灣問題與美國達成共識或默契?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就表示,美方近期在涉臺問題上立場嚴重倒退,蓄意推行「以臺製華」、縱容支持臺獨。但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一箇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於賴清德總統將中國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國臺辦指賴是不折不扣的「兩岸和平破壞者、臺海危機制造者」,態度強硬。
在川習會醞釀的敏感階段,賴清德的境外敵對勢力說,分寸已超過就職演說與國慶演說的「新兩國論」,甚至可能連動臺海現狀的改變。《華盛頓郵報》分析賴清德意在激發川普政府內鷹派的支持。但共和黨反中鷹派都未進入川普政府,美國外交政策取決於川普,其對臺政策迄今仍不明朗,連盧比歐都不能代表發言,這次由外交體制外親信戴恩斯走訪北京就是證明。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告訴《華郵》,賴清德稱中國爲「境外敵對勢力」,問題是這符合臺灣利益嗎?賴清德的豪賭掀開了「潘朵拉盒子」,迫使大陸有更強烈的動機,向急欲與習近平會面的川普開出條件,迫使川普就臺灣問題表態。
當然,臺灣問題與美臺關係千絲萬縷,極爲複雜,絕非川習一次會談就能完成「大交易」,但在川普「美國優先」交易思維之下,臺灣是可能淪爲被交易的棋子。
川習會尚不明朗,對臺灣而言,警鈴已大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