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承諾60天支付賬期兌現了嗎?
6月10日至11日,17家國內車企集體對外承諾:自當日起,對供應商的賬期不超過60天。
這一罕見的行業聯動,被視爲改善汽車供應鏈付款週期、緩解零部件企業現金流壓力的重要舉措。兩個月後,8月11日,工信部相關部門公佈了最新進展:一汽集團、廣汽集團、賽力斯集團已率先兌現承諾,其他車企正陸續推進。
承諾的出發點,在於緩解長期存在的賬期過長問題。中國汽車產業鏈長、環節多,尤其在零部件供應端,中小企業往往議價能力弱,資金週轉壓力大,延遲迴款可能直接影響研發、生產甚至生存。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許海東強調,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汽車產業的“筋骨血脈”,也是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央企、國企及部分大型民營車企積極響應,是履行社會責任,也是維護企業形象的需要。縮短賬期不僅有利於供應商,更有助於建立健康的產業生態。
在已兌現的三家企業中,普遍採取了資金與流程並行的改造方式。資金端,通過加快整車銷售回款、優化內部資金調度、動用備用信貸額度,爲提前支付供應商款項騰出流動性。流程端,則對供應商付款的內部環節進行重構,包括加快驗收與質檢節奏、優化上線審批鏈條、調整供銷合同條款等,確保制度上能夠支撐60天內付款的目標。這類改造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協同,尤其在大型集團內部,財務、採購、法務與業務部門需要同步調整原有規則。
多數車企在新訂單上已執行60天賬期,但存量訂單的調整相對謹慎。央企如東風、長安,國企如上汽、北汽,民營車企如吉利、長城,以及新勢力理想、小鵬等,都在推進這一目標。對它們而言,最大挑戰是現金流與合同週期。一方面,縮短賬期意味着現金流出提前,對銷量存在波動或正處於擴產階段的企業,資金安排需要重新匹配;另一方面,跨年度、跨批次的存量訂單往往合同條款已定,涉及供應鏈多級節點,需要逐一談判修改,短期內很難完全覆蓋。
賬期改革的另一道難關,是防止“隱形賬期”,即在合同上承諾縮短付款週期,但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延後驗收、拖延審批等方式推遲付款。許海東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合同中明確付款節點,並確保流程清晰透明,讓供應商能夠準確預期到賬時間,從源頭上減少摩擦與不確定性。這不僅關乎執行力,也直接影響供應商的生存環境。
對於中小零部件企業而言,縮短賬期是一種直接利好,但提升自身能力仍是長期生存的根本。許海東建議,中小企業應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在某一細分領域形成技術或工藝優勢,同時在質量控制與成本管理方面建立壁壘,從而與整車廠形成互補關係。只有在技術、質量、成本等核心環節具備不可替代性,才能在供應鏈體系中爭取更多話語權。
下游經銷商的角色也不容忽視。作爲整車廠與終端市場的連接點,經銷商承擔着銷售、售後、維修與信息反饋等職能。它們的資金狀況同樣受到賬期調整的間接影響。車企在落實60天賬期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經銷商的現金流壓力,避免將資金佔用從供應商端轉移到渠道端,造成新的負擔。
從行業視角看,率先兌現承諾的一汽、廣汽、賽力斯,正在爲市場提供可參考的執行樣本。通過資金調配和流程再造,這些企業證明了縮短賬期在技術上可行、在管理上可控。若這一模式能夠在更多企業中複製推廣,將顯著改善供應鏈上下游的資金佔用狀況,緩解中小供應商的現金流風險,增強整個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
不過,要讓60天賬期成爲行業普遍標準,還需要更多制度化保障。例如,在行業協會或主管部門的推動下,建立統一的合同範本與賬期監管機制,形成公開透明的賬期信用記錄,讓守信企業獲得更多合作機會,不守信的企業在產業鏈合作中面臨更高成本。
這場由17家車企共同發起的承諾行動,背後是中國汽車產業鏈尋求“信用升級”的集體意願。從資金流的加速,到規則的優化,再到上下游關係的重構,它不僅關乎供應商能否按時收回貨款,更關係到整個產業鏈的穩定與競爭力。在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壓力的背景下,資金效率與合作信任,正在成爲中國車企能否在下一輪競爭中佔據優勢的關鍵變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