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財源…央行贊成用臺幣換外匯存底「有償撥付」
中央銀行贊成「有償撥付」外匯存底作主權基金財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宣示成立主權基金,我中央銀行向來反對「無償撥付」外匯存底作主權基金財源,意即央行贊成「有償撥付」,若主權基金需要外匯,可由政府或主權基金管理機構以臺幣向央行購買外匯,再將資金轉入主權基金。
央行也主張比照新加坡、南韓,主權基金財源由政府發債或四大基金部分委託爲主,外匯存底有償撥付給主權基金比重不宜太高。主權基金的主管機關,央行主張由財政部或國發會管理,下設專業的投資機構負責向外投資。
關於設立主權基金,臺灣已經討論數十年,始終只聞樓梯響,主要不只是財源,還有專法監理、專人操作等問題。但外界經常簡化成只關心資金哪裡來,甚至誤解爲央行反對用外匯存底轉做主權基金。
央行前總裁彭淮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向來以外匯存底「一頭牛不可以剝兩次皮」比喻,即外匯存底是國人賺到的外匯,匯入臺灣時拿外匯向央行換成臺幣,央行收進外匯形成外匯存底,這已換過一次。因此當外匯存底要拿出來再使用時,就必須再拿臺幣來換,不能直接無償撥用。
截至四月底爲止,央行持有五八二八億美元外匯存底。央行表示,這些都是全體國人賺進的外匯,央行只是代爲管理。外匯存底主要功能是穩定外匯市場、調節國際收支,投資以安全、流動性高爲主,不宜承擔高風險。主權基金是以國家財富(如財政盈餘、資源收入等)爲來源,投資策略較積極,目標是創造長期財富。央行認爲「外界在討論主權基金時,都把它和外匯存底的目的搞混」。
央行高層:別把主權基金當萬能
央行高層對本報指出,許多主權基金會到各國炒股,例如某國主權基金就曾來臺炒股,央行還特別要求對方分批進入臺股,免得造成臺股及臺幣劇烈波動。央行認爲,主權基金目的是追求高報酬,相對也承受高風險,而國際金融市場每隔幾年就會發生大變動,一旦變動就會衝擊主權基金的獲利,屆時誰能承擔責任?臺灣想靠主權基金獲利,但「不要把主權基金看成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