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存底持續成長 央行副總裁:央行持有美債仍增加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排審「房屋稅2.0課徵亂象與金融機構對不動產融資緊縮及中央銀行信用管制措施對房地產交易之影響」,邀請財政部、金管會、央行等部會首長將列席並備詢,立委關注央行持有美債議題。

先前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答詢時指出,央行外匯存底有8成持有美債,但持有美國公債部位,仍不到3,000億美元,主因央行持有美債不是全爲公債,當中也有大型機構發行的以美元計價債券,嚴格定義下,央行持有美國公債不到3,000億美元。

而立委廖先翔提到,目前三大國際信評包括標普、惠譽及穆迪都調降美債信用評級,央行是否應好好思考外匯存底持有美債策略,他詢問美國總統川普就任以來,央行持有美債情況。嚴宗大說明,央行持有美債都是到期後轉換,所以在每個時間點都有到期,也有新購的美債。

至於央行方向上是要持續購入還是減碼。嚴宗大則說,央行每年外匯存底都在成長,因此,央行持有買債,就他印象今年央行持有美債還是有點增加。

另,針對新臺幣匯率,立委羅明才提到,過去前總裁彭淮南似乎刻意守住28.5元關卡。嚴宗大強調,央行對於新臺幣調節,並沒有守特定價位,而事實上,新臺幣過去也有超過28.5元過,並非一直守住此關卡。

而立委李坤城則指出,美國銀行近期發佈報告,以貿易談判不久可望看到進展,以及美元偏弱影響等因素,調整東亞貨幣的預測,其中,美銀預估新臺幣將會從當前30元左右逐步升值,第四季預估升至28.8元;而高盛也預測亞洲各國跟美國進行貿易協商,將使亞幣更難貶值。

嚴宗大則說,個別投資銀行有自己預測,而央行會參考,但影響匯率與國際美元走勢因素太多了,不宜用直覺去推測,而央行會尊重市場。他補充,光是討論美元是強勢還是弱勢,美國國內就有不同看法,而央行關切的前提是維持匯率穩定,目前新臺幣匯率相較4月底、5月初已經穩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