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漂綠:永續揭露A到A+/誠信透明 企業謹記言行一致

上市櫃公司的永續報告書,已是外界用來檢視企業永續經營與進行投融資決策的重要參考。聯合報系資料照

上市櫃公司的永續報告書,已是外界用來檢視企業永續經營與進行投融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一本言行一致的永續報告書,可以博得市場好評,一本說太多做太少的報告書,則有漂綠之嫌。到底上市櫃公司怎麼做,才能既彰顯ESG價值,又能遠離漂綠?

首先,企業經營者必須以深化永續的觀念來撰寫報告書,努力把ESG內化爲企業文化,才能釜底抽薪。

身兼臺灣法治會計學會秘書長的律師紀凱峰表示,過去在「企業社會責任」(CSR)時代,很多人覺得就是「做做企業形象、拍拍照」,但是今日的ESG更強調法制化,要求企業必須做兼善天下的事。

DJSI企業永續評鑑在意什麼、綠色債券歷年發行規模

不必花大錢 也能有溫度

他認爲,經營者與其抱着「做ESG是爲了顧形象、讓公司賺錢」的心態,不如帶着「企業經營活動,會給社會帶來負擔、虧欠社會」的想法,並將這些成本內部化。唯有觀念深化,纔有辦法做出有溫度的ESG,而不是做表面。

一個有溫度的ESG行動,也未必要花大錢。東吳大學會計系教授李坤璋舉真實案例說,東吳大學每年會舉辦單車環島,有一次有兩位全盲生想參加,剛開始有人覺得麻煩,但是轉念一想,只要多做一些準備,不僅全盲生能順利上路,上百位學生更可在這趟旅程體會全盲生的不便。

李坤璋說,「騎協力車時,前面的同學要擔當後面全盲生的眼睛,要把看到的景色化成語言,比如,來到太平洋,就告訴全盲生,右邊聽到的是海的聲音,到嘉南平原時,就請他們聞聞這一大片稻田裡的味道」。

「帶全盲生出去不會花很多錢,只是稍微轉化,就是一個很好的ESG行動。」李坤璋說,這項單車行動後來也得到了永續行動獎。

第二,願景性的陳述,要能做到,也可被驗證。

2021年,可口可樂遭環保組織地球島指控,可口可樂提出的「2030年前,會使用至少50%可回收的包裝原料」及「2025年前,全球性產品的包裝100%可回收」的願景性聲明不實,具有高度誤導性。這項指控在華盛頓地區的法院提起訴訟,一審被駁回,但到高院被撤銷發回重審。

紀凱峰說,高院的理由是,證據顯示,可口可樂未採取必要步驟去執行宣稱的計劃,高院的說法也傳達了,企業經營者不能再覺得單純樂觀的陳述,不會有「誤導」之嫌。

籠統畫大餅 恐認定誤導

紀凱峰強調,即使是願景性陳述,如果不符合一些要件,仍有可能被認定是高度誤導,包括第一,缺乏具體的實施計劃;第二,這項宣稱跟公司當前營運措施或計劃相矛盾;第三,公司做出宣稱時,當下科技根本做不到。

臺灣高等法院金融專庭法官鄭昱仁研究了不少國內上市公司的永續報告書,的確看到許多願景性的樂觀陳述,「這些籠統的表述,根本無法驗證」,不過,他也看到有科技公司,很明確的列出與自己相關的100多家綠色供應鏈者,還做了評估、分級,引領供應鏈減碳。

鄭昱仁建議,政府有必要驗證這些籠統性的陳述或願景,是否誤導報告書使用者,「否則大家就寫寫作文就好了,這對認真編寫報告書的人不公平。」

數據是關鍵 平時先蒐集

第三,要以有組織、有資源的正規軍應戰。

今年起,全體上市櫃公司都要編制永續報告書,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觀察,「ESG新鮮人」常見痛點有兩個,一是缺乏ESG管理與跨部門協作組織,「這對資源較少的公司,格外挑戰,」二是忽略永續數據的重要性,平常也沒有專人負責蒐集與管理,「碰上要寫報告,數據根本『生』不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起,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要適用IFRS永續揭露準則。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說,依照規定,未來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對企業財務影響的重大資訊,都要揭露,像是準則要求企業揭露,考量重大收購、撤資、業務轉型等,對企業財務狀況於短中長期的改變,「這些資訊不是原本編報告書的窗口可以提供的,可能要高層例如財務長、執行長,甚至到董事長,或經董事會討論過才能提供。」

李宜樺認爲,這些都需要企業關注、投入更多資源,否則提供不足的資訊,展現不出企業有在做且做得很好;提供誇大的資訊,可能又會有漂綠的質疑,被投資人或主管機關檢視。

金管會十大漂綠行爲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