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漂綠:永續揭露 A 到 A+/判讀 ESG 績效 「對標」龍頭業者
「有數字,就可談績效,沒有績效就要講理念,沒有理念,要會說故事。」這是不少ESG報告書編制高手的教戰守則。但是對讀者的困擾,也在於如何辨識業者在ESG行動上,是否「言行一致」。這些「柯南」等級的抓漏方法,可供借鏡。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說,不少有經驗的專家,的確可從永續報告書上察覺疑點,她個人的「眉角」,就是至少看業者兩期的歷史數據,與多做同業比較。尤其是拿標竿企業或者龍頭業者來「對標」,看看彼此的重大主題或確信指標的選取,有何不同。
有時她也會在字裡行間找尋業者是否過度美化某些資訊的蛛絲馬跡,例如有公司在永續報告書聲明:「公司的碳排放量經過嚴格控管,減排績效愈來愈好」,但其實業者是選用對自己有利的「碳排強度(每單位收益的碳排放量)下降」做佐證,一旦對照同業數據,或是觀察業者的總排放量連年攀升,投資人可能就有不同判斷了。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也提到,當他拿到一本永續報告書,最先會翻找的指標,就是員工離職率。這幾年臺灣很流行「幸福企業」或是「幸福職場」,很多公司也會在報告書中提到,企業如何把員工當資產,認真留任員工,但是對照一個相當高的離職率,還是會讓人感覺「怪怪的」。
另外,他也看過有公司提到,當年度溫室氣體削減50%,正當他好奇該公司是採用什麼先進技術來減碳時,才發現該公司是因爲關閉海外廠區,才造成減量效果。
林泉興也相當推薦,讀者可使用證交所推出的ESG InfoHub網站。該網站提供免費的儀表板,讓讀者可就個別公司的部分ESG指標或是重大負面事件,做全市場或同產業比較,「同樣的,如果有企業都說自己職安做得很好,但卻被查到他的工安事故就是比同行多,這樣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