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車強制識別新規惹怒駕駛 交通部迴應了

全臺遊覽車2017年起規範裝設GPS,並介接至公路局動態資訊系統,交通部今年修法規定明年元旦起,遊覽車須全面納入駕駛識別,加強駕駛人管理。(蔡明亙攝)

現行遊覽車GPS系統介接車速、駕車時間等資訊至交通部公路局動態管理,但無法顯示駕駛人身份,交通部修法規定明年元旦起,全臺遊覽車須納入駕駛識別,引發駕駛團體不滿,今下午將赴交通部抗議。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表示,若業者的既有設備可介接新制規定的資訊,就不必額外添購設備,像已有業者採用APP回傳駕駛識別,不見得一定要使用刷卡機。

全臺遊覽車2017年起規範裝設GPS,並介接至公路局動態資訊系統,可顯示車速、駕車時間、是否行駛禁行路段等,採業者、監理所及公路局三層分級管理,納管887家業者、1萬3557輛遊覽車,若發生異常告警,可即時通報,另因應公路坍方、道路管制、天災等,可掌握遊覽車位置並通報,同時透過動態資訊系統可蒐集每輛遊覽車行駛狀況,分析產業營運現況,適時提供協助。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9日上午視察車輛動態資訊管理中心。(蔡明亙攝)

不過,目前系統回傳資訊中,無法獲知遊覽車駕駛人身份,公路局指出,因應遊覽車若疲勞駕駛易發生事故風險、產業勞動環境不佳衍生缺工問題,今年5月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規範自明年1月1日起遊覽車客運業車輛應裝置具有駕駛識別功能設備,並提供駕駛人資訊介接。

觀察國外案例,美國的營業用車輛應加裝電子打卡裝置,並規範設備需具備紀錄包含駕駛身份識別等功能,讓主管機關確切掌握駕駛的行車紀錄與駕駛動態;德國的遊覽車規定須安裝身份識別系統,紀錄駕駛時間、行車動線等,以供政府部門稽查,若超出法令規範,車輛將自動熄火無法啓動。

公路局提到,2020年至2022階段性補助鼓勵業者納入駕駛識別,共有100家業者提前落實駕駛識別機制,共1242輛遊覽車已裝置駕駛識別設備,2023至2024年與遊覽車全聯會討論並獲業界支持後,推動法規修正事宜,今年已修法,規範明年元旦起全面安裝。

陳彥伯說,以往遊覽車公司會使用派車單,有些業者未數位化,仍使用紙本,未來希望數位化管理,確保遊覽車安全,既有系統偏重GPS定位車輛資訊,爲加強駕駛人管理,明年1月1日起須加裝駕駛身份識別系統,也有助於業者公司治理,且國外都有規範安裝類似系統,這次修法是與世界同步。

在交通部修正駕駛識別規範前,已有部分業者透過車輛營運管理系統結合駕駛識別資訊,像速可達通運,所屬車輛共28輛,車上皆已裝置駕駛識別刷卡機,駕駛人出勤時以智慧卡靠卡讀取駕駛資訊並回傳至車隊管理系統;雄獅通運共54輛車,駕駛人出勤時透過手機APP完成上班打卡,其駕駛人紀錄回傳至車隊管理系統,由管理人員確認。

公路局補充,導入駕駛身分識別將使業者及監理機關能清楚掌握駕駛人勤務及駕駛時間,協助業者透過數位化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另結合駕駛人資訊,可蒐集駕駛人駕駛遊覽車經歷,如駕車行駛里程、行駛地區、路段等資料,透過系統資料統計分析,針對經驗不足的駕駛人強化訓練,也可提供租車民衆查詢駕車時間,資訊揭露公開透明,促使租車人妥善規劃行程,從源頭預防遊覽車工時問題。

若未來因此發現超時,公路局說,這就要回歸運管規則處理,營業大客車駕駛人皆有駕駛時間規定,違反的話會依《公路法》處理。

對於今明2天將有遊覽車駕駛團體爲此前往交通部陳抗,陳彥伯表示,只要能具備提供駕駛識別身分相關資訊的設備並介接至公路局系統即可,像有業者就用APP管理,若業者需添購設備,公路局也有補助,至於有些人提出會有通訊費用,目前所有資料GPS都有在傳輸,新制要求的資訊會包含在內,不會另外衍生費用,這部分對業者在對應上「不是很大問題」。

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長林福山提到,一輛遊覽車開出去,駕駛是誰,都是公司基於安全管理最基本要掌握的內容,未來在數位化部分,不見得一定要用刷卡方式,只要有相關資料可以回傳公司、公路局,符合規定都可以。

針對未來介接資料是否涉及違規裁罰依據?陳彥伯解釋,所有違規裁罰都要講求事實依據,這只是告警資料收集,還要透過監理所向業者相互確認,若確實有違規行爲,就會依相關行爲處理,也能瞭解當中是否有特殊原因。

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魯孝亞表示,對於加裝駕駛識別設備,在全聯會的業者都支持,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疲勞駕駛比酒駕可怕,國際上都已採用保護駕駛工時機制,接着是資方也認定,目前駕駛缺工,必須確保第一線駕駛的安全與福利,最後則是一輛車上載一個人就是代表一個家庭,工時管控非常重要。

魯孝亞說,若在路上發生重大車禍,現行系統無法得知駕駛姓名,未來介接資訊後,就可立即獲取駕駛資訊,確認是否符合相關資格,在駕駛出發前,公司就可管控。

公路局強調,業者與主管機關有義務合作確保遊覽車營運安全,GPS系統推動迄今,對公共安全有正面效益,未來結合駕駛識別資訊,安全再升級,盼持續與業界共同努力,提升產業營運,打造安心搭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