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車工會上街抗議「強制駕駛識別」 交通部:如期實施
▲遊覽車明年強制裝設駕駛識別系統,駕駛資料將可即時傳輸至動態管理平臺。(圖/記者李姿慧攝)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爲管理遊覽車駕駛工時,明年元旦起全臺1.4萬輛遊覽車強制裝設駕駛身分識別設備,新北市遊覽車駕駛員職業工會質疑圖利,今(9日)和明天號召全臺200輛遊覽車包圍交通部陳抗,並找來孝女白琴辦法會超渡,交通部表示,業者可自己透過APP或加裝設備管理駕駛工時,不會衍生額外傳輸費,將如期實施。
全臺約1.4萬輛遊覽車目前已裝設GPS,可即時掌握車輛定檢、違規行駛禁行路段、超速等情況,並即時示警,但無法得知駕駛人資訊和工時,交通部自109年起透過補助鼓勵業者加裝駕駛識別系統,迄今已有100家業者、1242輛遊覽車裝設,部分業者則透過自行設置的APP提供駕駛人打卡並將資料傳輸給動態管理平臺和主管機關,交通部今年修法,明年元旦起要全面裝設駕駛身分識別相關設備,全面掌握個別駕駛員勤務工時。
不過該作法引發新北市遊覽車駕駛員職業工會不滿,指出全臺有6000輛靠行車,不但要繳靠行費,還有GPS裝機費、月租費,如今還要自費裝駕駛識別系統,對自有車主而言,車行就是剝削者,交通部就是車行的門神、幫兇、護航者,涉及圖利,工會將長期全面抗爭,要求凍結法規上路,並邀工會討論。
交通部、公路局今也公開駕駛識別系統管理流程,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表示,所有遊覽車明年元旦起要提供駕駛人識別功能的設備,讓駕駛人資料傳到公司介接到動態系統管理平臺,將駕駛人管理從紙本改爲數位化,目前遊覽車系統偏重GPS定位資訊,但是哪個駕駛,遊覽車動態管理系統無法得知,未來透過駕駛識別數位化後,有助遊覽車公司治理,確保行車安全,駕駛識別系統明年元旦起上路,該作法與世界同步,交通部全力支持,也樂見政策能如期實施。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右)、公共運輸及監理司長林福山(左)。(圖/記者李姿慧攝)
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長林福山則表示,遊覽車的人車在外資訊,最基本的公司治理,一輛車出去誰在駕駛,是公司基本要掌握內容,並將人車資訊送到公路局動態資訊平臺,都是基於安全管理或協助公司管理,部分遊覽車管理還是留在紙本派車單,交通部透過補助,讓遊覽車駕駛人資訊數位化,跟車輛外出行程結合,協助遊覽車公司治理數位化,業者不見得要透過加裝識別系統刷卡,也可以透過APP登錄,只要能把駕駛人身分回傳到公司,符合目的都可以。
陳彥伯則說明,根據規定,駕駛識別設備是能夠讓駕駛識別資料具備傳送出來的功能即可,現行業者也有透過既有的APP系統或管理系統,讓駕駛人打卡,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處理,若業者需要另外添購設備,公路局也有經費補助協助,至於通訊費部分,所有資料可透過現行GPS傳輸,不會衍生另外的費用。
至於駕駛識別發現超時,公路局也將即時通知業者改善,至於是否後續將納入開罰,陳彥伯指出,所有違規裁罰都要講求事實依據,這只是告警資料收集,還要透過監理所向業者相互確認,確認後若確實有違規行爲,就會依照相關行爲處理,若有特殊原因就不會進入裁罰程序。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說明遊覽車駕駛識別系統。(圖/記者李姿慧攝)
中華民國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魯孝亞則表示,加裝駕駛識別系統,全聯會的遊覽車業者大家都支持,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全世界都在推動駕駛工時保護,疲勞駕駛比酒駕還可怕;第二,遊覽車駕駛不足,安全服務和駕駛工時上,都要保護第一線;第三,駕駛手扶方向盤,承受三十到四十個家庭的安全,不可讓駕駛過度疲勞,因此資方是支持加裝駕駛識別系統,勞方卻要抗議,讓他們很納悶。
魯孝亞指出,之前蘇花公路駕駛發生重大車禍,竟然不知道駕駛是誰,哪個先進國家這麼離譜,加裝駕駛識別設備當下就可知道駕駛的資料和資格,出發前公司也可以管控,這是對遊覽車旅遊和駕駛人的保護,也攸關乘客安全,爲何駕駛甘願讓自己疲勞,一旦出問題,駕駛自身有刑責也會加重,怎麼會不知道保護自己,很納悶哪有抗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