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齡醫學改變社會 陳亮恭揭關渡3年成果:居民失能失智風險降3%

▲高齡醫學權威、臺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臺灣面臨高齡化浪潮,健康老化成爲重大課題。國內高齡醫學重要推手、臺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分享自己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其實有點「陰錯陽差」,不過從研究、驗證效果,現在已經來到「真正改變社會」的階段。他在關渡地區進行社會導入性實驗,把預防身心功能下降的5項措施推廣到社區之中讓民衆參與,三年下來,當地居民失能失智風險下降3%,確實看到成效。

陳亮恭醫師長年致力於高齡醫學、老化機制與失能預防研究,推動以活躍老化爲核心的健康管理觀念,強調從營養、運動、心理健康及社會參與多方面着手,全面提升高齡生活品質。史丹佛大學發佈「2024 全球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陳亮恭更是連續五年蟬聯國內第一。

談起踏入高齡醫學領域,陳亮恭笑稱「這有點陰錯陽差」,他剛升任主治醫師正在尋找研究方向,那時政府推出了一項特殊獎學金,是專門用於培養政府覺得未來有需要,目前仍沒有人投入的特殊科醫師,老人醫學就是其中一項。也因此,他申請到這個短期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進修,不同於學習單一醫療技術,他是把相關制度設計、建立模式等都進行鑽研瞭解。

▲高齡醫學權威、臺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圖/取自陽明交通大學官網)

陳亮恭回國後,剛好碰上退輔會與榮總體系力推高齡醫學,陳亮恭回想,當時的主委認爲臺大和榮總都很頂尖,相關發展應該要有差異,剛好榮總擁有大量的高齡榮民病人,更適合發展這個領域高齡醫學。其實榮民人數正逐年減少,但他們知道,高齡醫學發展起來,是在爲未來的臺灣社會在做準備。陳亮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他的高齡醫學工作,而且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驗證國外模式在臺灣的有效性、建立醫學模式

陳亮恭說,臺灣以前沒有高齡醫學,所以第一步就是去驗證國外做法是否適用於臺灣。他們再依照臺灣環境設計差異性,發展整合照護,包含建立「整合門診」,甚至整合到病房,再延伸到出院後的照護安排。

陳亮恭指出,過去國內長者出院的時間點在「疾病好了,身體尚未恢復」,此時回家反而造成許多困擾,這點國外很早就注意到,且建立制度承接這些還需要恢復的病患,等狀況再稍好一些再回家,他便開始投入建立模式並寫成論文,所幸後續健保署都轉化爲政策。

第二階段:深入研究臺灣人的老化過程

爲了瞭解臺灣人老化的過程與其他國家的相同處與差異處,陳亮恭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他特別花很多時間關注在「衰弱」與「肌少症」這些議題,從流行病學、基因、影像到生物學相關研究,累積很多資料並且有所創建。

陳亮恭與團隊還定義出新的病理概念「身智衰退症(PCDS)」,指的是尚未產生失能和失智,但已出現行動力以及認知功能缺損的族羣,在所有人中約佔2成。

陳亮恭指出,追蹤發現,這些族羣未來不僅失能風險高,失智和死亡風險也高。研究團隊便開始找尋發生原因,更重要的是,透過許多臨牀試驗證實這樣的狀況是「可以扭轉的」。

▲東森栢馥健康講座邀請陳亮恭院長分享健康長壽的做法。(圖/記者徐文彬攝)

第三階段:將研究成果落實到社會「真正改變社會」

在經歷從研究到證明有效,現在正在進行的階段已經來到要真正改變社會,陳亮恭說,成果必須讓大家用到,不然研究就只是一篇論文而已,他要做的事情是「社會導入性實驗」。

陳亮恭所在的關渡地區是5萬5千人社區,其中老人就有1萬多人。他指出,要防範長者失能與失智發生,生活中有5措施應該去做,分別是:身心鍛鍊如運動,優質飲食攝取好的營養,社會心理方面着重與朋友社交互動、健康生活如定期健檢,最後是慢性病等疾病管理。

陳亮恭把這5件事情包裹成一套,提供關渡社區民衆可以使用,例如可以免費到關渡學院運動,提供認知訓練課程等,還有慢性病管理,把資料從社區整合到醫院,再連結AI。且不僅是醫院推行的措施,他們也追求外溢效果,拍youtube衛教、社羣宣導,讓居民知道周遭人在運動,透過不同管道驅使大家願意去改變。

相關計劃在關渡推行三年,已經看到成效!陳亮恭說,爲了評估成效,他們先發展一個可以評估未來五年、十年失能風險的問卷工具,由醫療團隊在社區內隨機找1千人進行評估,在介入三年後,再次隨機找千人進行評估,結果發現關渡居民失能失智的風險平均下降2~3%。

陳亮恭說,他們投入措施,真正來參加、接受服務的人可能接近千人,但是影響卻可以擴及到一萬多人,這樣的外溢效果纔是改變社會的動力。關渡模式成功後,目前正將此模式推廣到北榮體系的七個分院。陳亮恭說,因爲社區屬性不同,要有不同策略,他會協助使用同樣原則,找尋資源、發展合適的社區健康長壽的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