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需要新想像
在高齡醫學界無人不曉,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需要新想像。( 圖/財訊提供 )
54歲的陳亮恭,還沒真正老過,但透過第一線的細心觀察與研究,成爲全球知名的高齡醫學專家。他用20年建立臺灣高齡醫學思維,更把高度拉到城市設計的翻轉。
在高齡醫學界,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無人不曉。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9月19日,美國史丹福大學根據論文引用次數等指標所發表的「2025全球前2%科學家」,陳亮恭連續第6年入榜,且蟬聯臺灣臨牀醫學領域之首,足見他的影響力。
然而回到醫學之旅的起點,他卻說:「其實我沒有特別想念醫學院,只是分數到了就考上了。」父親是小企業主,家族沒人當醫師,他說純粹是受1980年代後期基因工程熱吸引,而偏愛生物領域,後來考上陽明大學醫學系。
考上大學的體悟 唸書的好壞攸關人命的有無
前兩年陳亮恭並不適應,眼見高中同學上大學後玩得歡快,一度覺得自己像是在高級的職業訓練所,生活只有唸書;不過,他的想法很快就被扭轉了。大三開始接觸臨牀學科,大五到醫院實習,「真正接觸病人後,我才感受到,唸書的好壞不在於分數的高低,而是人命的有無。」
畢業後他先被派去宜蘭員山榮民醫院,有別於實習時大醫院的明亮寬敞,鄉下醫院一個病房擠了6個人,通風也不好,「我從沒看過偏鄉小醫院,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衝擊。」當時法規不完備,陳亮恭一個人要負責100牀的骨科病人,生活圈只剩下病房、開刀房、宿舍3點一線的日子,卻讓他意識到高齡患者的照護問題。
兩年後,陳亮恭回到臺北榮總,放眼望去臺中以北並不缺骨科醫師,於是他決定改走方便控管自己生活的家醫科。然而,照顧的病牀從100牀變成15牀,讓他突然覺得「有點無聊」;於是,在學長的建議下,開始了他稱作「傳統手工式」的研究:調病例、翻病例、彙整病例,一切自行摸索。
「地利」之便,燃起了陳亮恭對高齡醫學的熱忱。《財訊》雙週刊指出,他調閱過健保資料,發現榮總的病患平均年齡比臺大醫院大10歲;而根據悠遊卡公司的統計,臺北市的敬老卡持有者,最常進出的捷運站,石牌(鄰近臺北榮總醫院)是第1名。地利之便,讓他接觸到非常多的高齡患者,但很快又發現:「我的病人爲什麼都不會好?」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