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亮劍:中國稀土新規,考驗全球汽車供應鏈

原創|苗正 編輯|Cong

2025年6月6日,日本知名汽車製造商鈴木汽車公司(Suzuki Motor Corporation)今日宣佈,由於來自中國的特定關鍵零部件供應短缺,公司位於日本本土的部分汽車生產線將暫時停止運營。

鈴木汽車在聲明中寫到,部分用於汽車電子系統和發動機部件的含稀土材料的零部件未能按時到貨,對生產計劃造成了直接影響。公司並未具體透露哪些車型或工廠將受到此次停產的衝擊,但表示正在“盡一切努力評估影響範圍,並積極尋求替代供應方案,以期儘快恢復生產”。

此次停產據稱與近期國際市場上中國調整稀土相關產品出口政策,導致供應鏈受到衝擊有關。近期以來,中國以保障國內需求和推動產業升級爲由,宣佈對特定高純度稀土化合物及相關合金材料的出口實行更爲嚴格的配額管理和技術審覈標準。

“稀土”並非字面意義上的“稀有土壤”,而是元素週期表中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它們之所以珍貴,並非完全因爲儲量稀少,而是因爲其擁有獨一無二的光、電、磁特性,這些特性賦予了現代科技產品“超級能力”,是任何其他材料都無法比擬的。

稀土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被譽爲“工業維生素”,在汽車領域應用廣泛。從車窗玻璃的拋光劑,到尾氣淨化的催化劑,再到各種傳感器,都離不開稀土元素。然而,在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稀土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其中,釹鐵硼(NdFeB)永磁材料是製造高性能、輕量化、小型化永磁同步電機的核心,這種電機是目前主流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心臟”。沒有它,電動汽車將無法實現當前的續航里程、動力性能和能源效率。

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其出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對全球依賴稀土的產業鏈產生顯著影響。鈴木的停產公告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其漣漪效應已開始在全球汽車行業內擴散。

感到壓力的遠不止鈴木一家。多家以“即時生產(Just-in-Time)”模式組織生產的日本及德國汽車製造商,都已開始緊急排查其一級和二級供應商的庫存水平。特別是那些在電動汽車(EV)和混合動力汽車領域佈局深遠的企業,其核心驅動單元對高性能永磁電機的依賴度極高,而這類電機的關鍵材料正是此次出口政策調整所涉及的高性能釹鐵硼(NdFeB)永磁材料。

若此次零部件供應緊張的局面持續超過一個月,包括豐田、本田在內的日本車企,以及遠在歐洲的大衆、寶馬等,其部分高端車型和新能源車型的生產計劃也可能被迫調整。影響的大小,將直接取決於各家廠商對供應鏈風險的預判和備用庫存的多少。

此次事件的背景,恰逢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各國對關鍵礦產資源控制權的爭奪日益激烈。因此,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產業政策調整,更像是中國在評估其對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影響力的一次“壓力測試”。

通過對特定、高附加值的稀土產品進行精準管控,而非全面禁運,其目的可能在於:精確瞭解全球下游企業對中國稀土加工產品和零部件的實際依賴程度。以及在不引發全面貿易衝突的前提下,清晰地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在關鍵資源領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最終的目的,就是促使全球製造商爲了供應鏈安全,將更多高附加值的生產和研發環節向中國國內轉移,或者與中國企業建立更深度的合作關係。

長期以來,中國以較低的價格向全球供應了絕大部分稀土原料,但這背後是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如今的政策調整,標誌着中國正從過去單純的“資源開採者”角色,向“戰略守護者”和“產業引領者”轉變。

其核心動因在於:首先,是爲了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和修復生態環境,改變過去粗放式的開採模式;其次,是爲了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將寶貴的稀土資源更多地用於附加值更高的下游高科技產業,而非廉價出口初級原料;最後,在全球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確保自身快速發展的新能源和國防等關鍵領域擁有穩定、安全的供應鏈,這已成爲一項根本性的國家戰略。

要理解此次風波的深層原因,必須深入剖析稀土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的核心位置,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中國扮演着一個難以被替代的“全能”角色。這不僅體現在儲量和開採量上,更關鍵的是體現在中下游的加工和應用環節。中國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稀土儲量,並一度貢獻了全球超過80%的開採量。儘管近年來美、澳等國重啓稀土礦開採,但全球供應格局並未被根本撼動。

事實上,中國最具壓倒性優勢的環節並不在開採,而是分離和提純。稀土的分離和提純工藝複雜、技術門檻高且環境成本巨大。中國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產業規模,掌握了全球超過90%的稀土分離和提純產能。這意味着,即使其他國家開採出稀土原礦,也大多需要運往中國進行精煉,才能獲得可用的高純度稀土材料。

在產業鏈的下游,中國同樣是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釹鐵硼永磁體生產國,佔據了全球市場超過90%的份額。全球幾乎所有重要的汽車製造商,都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採購永磁電機或其核心磁體部件。

綜上所述,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地位,並非簡單的“資源供應國”,而是集開採、精煉、加工、應用爲一體的產業核心樞紐。任何國家想要在短期內複製這樣一個完整且具有成本優勢的產業鏈條,都將面臨巨大的技術、資金和環保挑戰。這也正是鈴木停產事件背後,整個全球汽車行業集體焦慮的根本原因。

面對此次衝擊,一個核心問題浮出水面:中國的稀土調整策略將持續多久?普遍的預測認爲,此次調整並非權宜之計,而是一項旨在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的長期國策,全球供應鏈必須適應這一“新常態”。

在這一“新常態”下,全球汽車製造商需制定一套多層次、長週期的複合應對方案,而非尋求單一的“靈丹妙藥”。車企目前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積極建立“中國+1”供應鏈,投資或與他國企業合作,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扶持新的稀土精煉和永磁體生產能力,這是實現供應鏈安全的關鍵一步。另外一個選擇是,順應中國“引導產業鏈”的趨勢,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深化在華合作,將部分高端車型的核心研發與生產環節更多地移至中國,也不失爲保障供應鏈穩定的務實選擇。

從長遠來看,決定未來命運的終極方案,根植於技術突破。

歸根結底,鈴木的停產事件爲全球汽車行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察樣本。它清晰地表明,關鍵礦產資源的供應鏈正在變得愈發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中國調整稀土政策,是其國內產業發展和資源戰略的必然結果,這並非短期行爲,而是一個需要全球下游企業去適應的長期現實。

因此,對於汽車製造商而言,過去那種依賴穩定、低成本外部資源的生產模式正面臨根本性的挑戰。未來,將供應鏈安全納入核心考量,通過適度增加庫存、推動供應源多元化,並投入資源研發減少稀土依賴的新技術,將不再是企業戰略中的可選項,而是維持其長期競爭力的必要舉措。全球化分工的時代並未結束,但顯而易見,其運行的規則正在改變,如何審慎地適應這一變化,是擺在所有行業參與者面前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