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武器化!臺股誰能繞過禁令 中國稀土新條款全球備戰

中國一紙升級的稀土禁令,牽動全球科技命脈,大國被迫加速去中國化和重振稀土產業鏈,臺灣不少廠商擁有回收技術優勢,能否在資源戰中突圍?

文/周佳蓉

十月中旬,一則關於稀土出口緊縮的重磅新聞,再度引爆中美貿易戰的敏感神經,中國商務部聯合發佈公告,對稀土相關物項、技術及設備實施全面出口管制,自十二月一日起正式實施。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在社羣平臺表達強烈不滿,宣佈對中國加徵一○○%關稅,總稅率因此提高至一三○%,並恢復七月剛取消的晶片設計軟體出口措施。貿易戰更從出口禁令延伸到海運,美中兩國互相徵收港口費,也讓航運類股在近期大漲,這場角力的背後,是攸關全球科技命脈的資源爭奪戰。從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智慧型手機螢幕,到國防飛彈導引系統,稀土元素無所不在,當中國將這些「工業維生素」武器化,全球供應鏈都繃緊了神經。

中國掌握稀土壟斷地位

多年來,作爲工業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幾乎完全控制了稀土礦產,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中國控制着全球約七成的稀土礦石產量,更在分離加工及磁鐵製造領域佔據約九○%和九三%的比重。這種壟斷地位並非一蹴可幾。

回到一九八○年代,美國曾是世界最大的稀土供應龍頭,而後因爲將工廠外移至管制較少、工資較低的國家,目前美國本土只剩一座由MP Materials營運的稀土礦。同一時間,中國積極發展本土製造,以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快的許可流程、相對寬鬆的環保與勞工規範,歷經數十年的投資與產業支持,建構出規模化的產業鏈,掌控開採端、精煉與分離環節。

稀土元素是指在化學元素表中,十七種涵蓋鑭系元素及化學性質相似的鈧與釔。依照原子序與性質被劃分爲「輕稀土」與「重稀土」。輕稀土資源相對豐富、成本較低,應用涵蓋磁體、螢光材料與化學觸媒;而重稀土則因含量稀少、提煉複雜而價格高昂,連世界強權的美國至今仍不具備將重稀土提取後分離稀土元素的能力。

而自二○年起,許多國家已開始制定政策,試圖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歐盟的《關鍵原物料法案》設定目標在二○三○年前提升關鍵原物料的自主性;美國則憑藉《國防生產法》《降低通膨法案》及戰略儲備,並由政府入股MP Materials、Lynas USA重建稀土產業鏈;日本長期推動稀土多元化;澳洲的Lynas則爲首家商業化重稀土生產商,正推進馬來西亞、美國工廠建設,也獲得政府資金,加速煉油產能擴張。顯然,這波危機也逼迫各國加快佈局戰略資源自主化。

管制元素升級三大面向

中國在四月爲了反擊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宣佈七種稀土材料及高性能磁鐵的出口限制,十月的最新行動是將鈥、鉺、銩、銪、鐿等五種元素添加到現有管制清單中,並要求出口許可證,使得管制總數增加到一二種,幾乎將高戰略價值的稀土元素都納入管理。

其次,管制範圍首次超越原材料本身,延伸至整個製造生態系統,將其中必要的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永磁體制造,乃至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等環節的關鍵技術都納入管制。針對新增元素及設備的管制,中國給予其他國家極爲短暫的緩衝期,僅一個月後十一月八日即刻生效,最具顛覆性的長臂管轄則在十二月實施。(全文未完)

全文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375期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