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中稀土戰爭 全球化的終結?(汪志雄)
大陸打出稀土牌。圖爲內蒙古稀土礦場。(新華社)
上週中國祭出史上最嚴格的稀土出口管制,任何產品只要含有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或採用中國稀土技術,出口即須獲北京覈准。美國總統川普立刻反擊,宣佈對中國加徵100%的關稅,全球市場應聲暴跌,供應鏈恐慌迅速蔓延。
稀土之所以成爲戰略武器,不僅僅是因爲稀少,更是因其供應結構極端集中。中國掌握全球7成開採、9成加工與93%的磁體制造能力,形成一個幾乎壟斷的市場。更關鍵的是在國防工業、半導體制造、電動車等領域,稀土目前沒有完美替代品,經濟學稱這種情況爲「技術鎖定效應」,一旦限供,整個高科技產業鏈將遭重創。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的核心其實是「長臂管轄權」之爭。美國2020年以《外國直接產品規則》要求全球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生產商不得對華爲供貨。如今中國以《61號公告》反制,將法權延伸至全球稀土供應鏈,形成一種「制度競爭」的新戰場。
對美國而言,這場戰爭將造成三重打擊。首先是通膨壓力。據估算美國每戶家庭的平均開銷將年增1300美元。其次是企業成本暴漲。輝達AI晶片與蘋果手機高度依賴中國稀土,供應鏈中斷,將導致成本暴增,利潤壓縮。最後是國防風險。美國軍工產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接近百分之百,戰機與潛艦生產恐中斷。
中國選擇此刻出手,顯然有其戰略考量。第一,中國在半導體設備與晶片製造上已達自主化臨界點,擁有反擊能力;第二,美國替代供應鏈進展緩慢,稀土提煉技術門檻高,仍落後中國數年。第三,中國同時出手限制鎵、鍺、鎢、石墨等戰略金屬,形成「組合拳」般的貿易壓力。
臺灣夾在美中之間,風險更高。臺灣9成稀土進口來自中國,一旦限供,半導體供應鏈將立即受到衝擊。更糟的是,美國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使其戰略價值被稀釋,市場已出現「被迫選邊」的憂慮。面對局勢,臺灣應加速稀土戰略儲備與回收技術,並強化日韓科技聯盟,以分散風險。
從全球視角觀察,未來經濟最有可能出現美中「管控對抗」的情境,預估美中貿易量會減少3至5成,全球GDP每年損失約1至2兆美元,供應鏈將轉向區域化。換言之,2025年或將成爲「全球化」時代的終點,世界經濟將步入「區域化」新格局。
這場稀土戰爭揭示了3個深層趨勢。第一,「比較優勢」理論失靈。當國家安全壓倒經濟效率,自由貿易將不再是主流。第二,「制度競爭」成爲新武器。美中將利用「法律延伸」的規則爭奪全球經濟的主導權。第三,全球化讓位區域化。企業不再追求成本最低而是追求供應鏈韌性。
美中雙方目前正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任何一方讓步都會被視爲示弱。當雙方都認爲對方已經在經濟上「宣戰」時,衝突螺旋的風險將會急劇上升,最後造成雙輸的結果。
這場稀土戰爭極有可能吹響全球化終結的號角,未來的經濟地圖,將從「追求效率的世界」轉向「追求安全的世界」,從「全球分工」走向「區域自主」,真正的輸家將是全球的消費者。但危機往往孕育新的契機,正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催生了節能革命,這場稀土戰爭或將會推動新材料科技與供應鏈韌性的再造,重寫21世紀的經濟版圖。(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