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以伊衝突 美中角力的一場中東棋局(汪志雄)
6月中旬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及軍事據點發動突襲,此次襲擊引發的爭議是所謂「先發制人」是否構成合法的自衛?圖爲川普與尼坦雅胡。(圖/路透)
6月中旬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及軍事據點發動突襲,中東局勢再次陷入高度緊張。此次襲擊據報導針對的是伊朗核設施和革命衛隊基地,以色列稱其爲「預防性自衛行動」,但國際社會對其合法性與後果憂心忡忡。此次襲擊引發的爭議是所謂「先發制人」是否構成合法的自衛?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國家有權自衛,但國際法學界對「預防性打擊」的合法性一直存在爭議。若無明確證據顯示伊朗即將發動攻擊,以色列的行動可能被認爲違反國際法。同時,民間人員遭波及、人道危機風險上升,也加劇了道德層面的譴責聲音。
以色列長期以來對伊朗的核計劃深感憂慮,擔心一旦伊朗獲得核武器,將對以色列的生存構成「生死威脅」。而伊朗則堅稱其核項目是出於和平用途。過去幾年來,雙方透過情報戰、網絡攻擊、秘密行動等手段對抗,但這次的直接軍事打擊則標誌着衝突升級到一個新層次。這一事件不僅讓中東局勢再次走向不穩,也把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全球大國的角色與態度推到世界外交舞臺的核心。對這場衝突的不同反應,揭示出美中在中東的戰略分歧,也顯示兩國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競爭。
美國曆來是以色列最堅定的盟友。雖然川普政府表面上並未參與此次襲擊,但外界普遍認爲,美國對以色列的行動應事先知情,甚至可能默許。以色列聲稱此次行動屬於「預防性自衛」,美國則呼籲「剋制」,但未明確譴責。這種模糊戰略一方面是出於對以色列安全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日益受限,無意深陷新一輪的戰爭泥潭。
然而,美國也面臨兩難處境。若伊朗選擇報復並攻擊美軍基地或封鎖荷姆茲海峽,華府將不得不做出迴應,從而被捲入一場本可避免的區域戰爭。
與美國不同,中國迅速譴責以色列的行動,強調尊重伊朗主權,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軍事行動。中國一向主張「不干涉內政」與「多邊主義」,此次也藉機強調應透過外交與談判解決爭端。這一立場贏得不少中東國家的讚許,尤其是伊朗與部分阿拉伯國家。更關鍵的是,中國透過「一帶一路」與伊朗有着深厚的經貿關係,且曾在2021年簽署長達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中方或將此次危機視爲展現自己「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機會,同時在美國勢力減弱的中東持續擴大影響力。
此外,中國也可能從能源安全的角度出發,推動緊急外交行動,以確保波斯灣的石油供應穩定,因爲這對中國自身經濟至關重要。
儘管美中都不願意中東衝突升級爲大國對抗,但雙方在詮釋國際秩序、軍事介入、盟友關係與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差異,正在讓中東逐漸成爲一個新的地緣政治摩擦帶。面對複雜的中東局勢,美國仍以軍事與情報網絡爲主導,中國則以經貿與外交斡旋入局,兩者在該地區的競合態勢將日益明顯。
以色列襲擊伊朗,從軍事層面看是中東地區的衝突,但從戰略角度看,則是美中全球博弈的投影。美國努力維持舊有盟友體系與安全框架,中國則試圖建立一種「不依賴軍力」的替代性國際秩序。最終,中東的穩定將取決於地區國家的自我調整能力,但美中兩國的姿態與介入方式,無疑將左右未來走向。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