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趙少康的中國大陸介選風暴(汪志雄)
國民黨主席選舉正進入白熱化階段,趙少康卻突然拋出可能有「中國勢力介入國民黨主席選舉」,引發外界譁然。(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民黨主席選舉正進入白熱化階段。這理應是一場檢驗黨內路線、願景與領導能力的民主競爭。然而,趙少康卻突然拋出一個驚人說法,指控可能有「中國勢力介入國民黨主席選舉」。這番話一出,不僅黨內震撼,更引發外界譁然。
國民黨主席選舉,採取的是封閉式黨員投票制度,所有有投票權的黨員,都必須經過黨中央審覈、繳納黨費並具正式登錄紀錄。這樣的體制在邏輯上幾乎不可能被「境外勢力」滲透,趙少康卻刻意模糊界線,把一場「黨內競爭」包裝成「國安疑雲」,無疑是要用「陰謀論」取代「政策辯論」,藉以製造一種恐懼氛圍。這種手法與民進黨每逢選舉便高喊「中國介選」的老戲碼如出一轍,只是換了顏色,換了場合。
當趙少康借用民進黨的政治語言來攻擊黨內對手時,他實際上是在削弱國民黨整體的政治信任。民進黨的「中國介選」之所以對國民黨傷害深重,正是因爲它把國民黨描繪成「親中」甚至「被中國控制」的政黨。如今趙少康竟自導自演同樣的劇本,讓國民黨陷入自我懷疑,這無異於在自己黨內埋下不信任的炸彈。
更令人憂心的是,趙少康的言論不僅破壞黨內團結,也反映出他對選舉勝負的焦慮。當一個候選人無法以理念說服人,就容易訴諸陰謀;當他沒有信心以政策取勝,就會用恐懼取代討論,這正是趙少康此番「中國介選」論的政治心理學,試圖透過暗示有外力操控,將某一候選人塑造成「被針對、被打壓」的清醒者,藉此凝聚支持者的同情與憤怒。然而,這樣的操作短期或許能博得話題,長期卻只會讓國民黨看起來像一個陷入陰影的政黨,失去對現實的掌握力。
從另一個角度看,趙少康的「介選妄想」也顯示出國民黨內部對兩岸議題的極度焦慮。面對民進黨長期操弄「抗中保臺」的政治語言,藍營部分人士開始本能性地自我防衛,甚至過度迎合主流輿論的框架,以免被貼上「親中」標籤。這種心理反應看似現實,卻是致命的。當國民黨拋棄自己原有的理性與務實立場,轉而學習民進黨的語言時,它就再也說不出感動人心的政治理念。
一個政黨若想重生,就必須敢於說真話、講道理、談政策。國民黨今天最缺的不是「忠誠測試」,而是「思想更新」。趙少康若真心希望黨能壯大,應該帶進願景,而不是陰謀;應該建立信任,而不是恐懼。
國民黨的問題,不在北京,也不在華盛頓,而在臺北。真正的領導者應該能團結,而非挑起不信任;能面對問題,而非製造幻覺。趙少康的中國介選妄想症,不僅讓黨內選舉變成荒謬劇,也讓外界看到國民黨的內耗與失焦。國民黨若想重新獲得社會信任,就必須從這種「陰謀政治」中走出來,回到理性與政策的辯論的光明大道。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