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安丘:“桃藥共生”結碩果 富民產業悄然興
通訊員 李楠 宋鑫
盛夏時節,濰坊安丘市金冢子鎮的盛青禾家庭農場裡,甜桃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漫步園中,桃樹枝頭掛滿紅豔豔的果實,壓彎了枝頭;林下的赤芍、黃芩舒展着墨綠葉片,空氣中瀰漫着蜜桃的甜香與中草藥花的清芬,一幅生機盎然的“桃藥共生”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作爲安丘市特色農業發展的典範,金冢子鎮創新推出的“林下種植中草藥”立體經濟模式成效顯著,爲傳統桃園注入了新活力。這種複合種植模式不僅讓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更通過“一林雙收”的經營路徑,爲農戶開闢了增收新渠道,成爲安丘現代農業發展創新實踐的生動註腳。
農場負責人李沅剛介紹,這片土地原本是分散的桃園,去年在政府和村委的幫扶下完成連片流轉,目前農場種植5個桃樹品種,眼下正值“夏甜毛桃”的成熟期。與普通果園不同,這裡的桃樹下套種了芍藥等可入藥的中草藥,實現了水肥管理“一套流程,雙向受益”。更特別的是,桃樹與芍藥的根系形成共生系統,讓結出的桃子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深受消費者青睞。
安丘市金冢子鎮人大主席王煥青表示,這種“林下經濟”模式顯著提升了土地綜合效益。在原有“桃經濟”基礎上,套種中草藥讓每畝地年增收3000元,農場200畝桃園林下種草藥,一年就能多賺40萬元。
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金冢子鎮充分發揮盛青禾家庭農場中草藥種植基地的輻射作用,創新利用各村“四旁”閒置土地發展特色種植。該鎮採用“黨支部+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由盛青禾家庭農場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農戶負責日常管護,收益按村集體20%、農場20%、農戶60%的比例分配。目前,已有20餘個村在“四旁”資源中種植丹蔘等中草藥,帶動200餘戶農戶參與,種植面積達200餘畝。金冢子鎮東南戈莊村黨支部書記楊永才說:“在村內‘四旁’種中草藥,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每年還能爲村集體增收4萬多元,村民們都特別滿意。”
金冢子鎮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上持續突破,除了發展林下經濟和“四旁”經濟,還積極培育豆丹產業這一特色農業項目。該鎮高效利用現有大棚設施,科學規劃建設新一批標準化養殖大棚,發揮示範戶的帶動作用,引導種植大戶成立產業協會,構建起“統一標準、資源共享、聯合營銷”的運營模式。爲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該鎮與山東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建立技術合作,推動豆丹產業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該鎮計劃年內新增豆丹養殖面積300畝以上,明年擴大至1000畝以上,爲安丘特色農業發展再添新亮點。同時,當地還着力培育生態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立足“大健康”定位,以品牌化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金冢子鎮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土地集約化、產業融合化、經營品牌化等舉措,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該鎮以盛青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爲示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這種發展模式不僅提升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也爲安丘市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路徑。隨着各項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金冢子鎮正成爲展示安丘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爲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