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吳村村企攜手結碩果,產業振興惠民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易雪 通訊員 蘇執力

初春時節,走進曲阜市吳村鎮峪西村的西紅柿種植基地,一壟壟翠綠的藤蔓間綴滿紅彤彤的果實,村民們正忙碌地採摘、分揀、裝筐。

“以前種地怕賣不出去,現在有公司兜底,咱只管種出好果子!”村民孔祥林擦了擦額頭的汗,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近年來,峪西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老董種地聯盟公司”深度合作,探索“訂單農業+二次加工”模式,不僅讓水果西紅柿成了“黃金產業”,更蹚出一條村企共贏、強村富民的振興路。

從“單打獨鬥”到“聯合作戰”

峪西村耕地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村民種植結構單一,土地產出效益低,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農田撂荒問題突出。“守着好地卻過不上好日子,大夥兒急,村兩委更急。”村黨支部書記李含坦言。轉機出現在2021年,村黨支部在吳村鎮政府的牽線下,與深耕農業產業化多年的“老董種地聯盟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企業以“訂單農業”模式介入,由公司統一提供抗病性強、口感佳的水果西紅柿種苗,派駐技術團隊指導標準化種植,並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5元的價格保底回收。“種子、化肥成本由公司墊付,收成後扣除,風險他們擔,利潤我們分。”李含算了一筆賬:村集體流轉200畝土地入股,農戶以土地或勞力參與分紅,去年畝產突破8000斤,村集體增收超30萬元,80餘戶參與村民戶均增收2萬元。

小番茄撬動產業鏈升級

走進老董公司的加工車間,一顆顆西紅柿經過清洗、分揀後,被製成番茄醬、凍乾果脯等高附加值產品。“普通西紅柿收購價每斤2元,加工後產值能翻三倍。”公司負責人董志強介紹,企業依託高校科研團隊研發鎖鮮技術,推出12款深加工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年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

產業的升級反哺了種植端。峪西村大棚內,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溫溼度,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灌溉,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公司定期組織培訓,現在咱也成了‘技術員’!”村民劉愛華承包了4個大棚,今年還帶動3戶鄰居加入合作社。目前,全村種植面積已擴大至350畝,吸納本村及周邊勞動力150餘人,土地利用率提升40%。

幸福食堂飄出“幸福味”

產業振興的甜頭,最終落在百姓的飯碗裡。今年6月,峪西村利用集體收入新建的“幸福食堂”正式開業。中午11點,90歲的獨居老人孔慶拄着柺杖走進食堂,紅燒茄子、番茄燉牛腩、雜糧饅頭香氣撲鼻。“兩菜一湯只要2塊錢,吃得比家裡還舒坦!”村委委員孔霞介紹,食堂面向75歲以上老人提供補貼餐,目前已惠及47位村民,村集體每月補貼6000餘元。

“幸福食堂只是第一步。”李含指着村口的規劃圖說,明年計劃修建文化廣場和標準化衛生室,並利用毗鄰九仙山景區的優勢,發展觀光采摘和農家樂,讓產業鏈從田間延伸到旅遊端。

吳村鎮黨委書記劉卓然表示,峪西村的實踐證明,以黨組織爲紐帶整合資源,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目前,“村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已在全鎮推廣,8個村落地特色種植項目,預計年內帶動集體增收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