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 看振興 | 維西縣塔城鎮:生態美 產業興 民族親

近年來,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找準優勢,突出地域特色,通過生態保護、促進民族團結,發展鄉村旅遊業,有效帶動了羣衆增收,切實增強了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立體答卷”。

位於塔城鎮的維西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是唯一能讓遊客近距離觀察滇金絲猴的地方。由於國家公園以保護爲主、經營爲輔,遊客只能在上午時段入園觀察滇金絲猴。

每天上午,護猴員餘建華吹響猴哨,滇金絲猴就會結伴而來,享用護猴員爲它們精心準備的食物。晚上,餘建華還要護送它們返回大山深處,並記住它們棲息的位置,爲次日尋找滇金絲猴做好準備。

如今,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內常見的野生動物多達250種。擁有多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的數量從最初的40多隻增長到現在的三四百隻。目前,塔城鎮森林覆蓋率達83.93%,覆蓋率最高的巴珠村達90.2%。

塔城鎮因地制宜地推進自然資源保護,走出了一條資源有效保護、社區平安和諧的發展之路,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促共贏。

傍晚,塔城鎮啓別村的慢來悅民宿寧靜祥和,客人們圍坐在小院中,享受愜意的時光。

“塔城鎮田園風光優美,離滇金絲猴國家公園等景點很近,還可以深度體驗鄉村生活,進行戶外徒步、蔬果採摘等,所以民宿生意還不錯,經常滿房。”民宿負責人和豔羣說,“塔城的冰酒、野生蜂蜜、松茸等特產很受客人歡迎。雖然現在還未到松茸季,但我已經收到1000多個訂單了。”

依託秀美的田園風光、深厚的民族文化等資源優勢,塔城鎮打造深度體驗旅居項目,在原本簡單的“農家樂”“鄉村遊”基礎上加入親子研學、農事體驗、上山採摘、非遺文化等元素,提升啓別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塔城鎮現有酒店民宿157家、特色農家樂120餘家,年均接待內地遊客13萬餘人次,帶動900餘人從事旅遊工作。

“你怎麼會講納西話呢?看名字你是藏族呀!”在塔城鎮啓別村委會,聽到工作人員此裡央嘎耐心地用藏話和納西話爲遊客介紹旅遊路線,前來諮詢的麗江遊客驚訝地發問。

此裡央嘎笑着回答:“我的朋友來自好幾個民族,大家平時在一起經常會相互學習彼此的語言和文化,我會說納西話也就不足爲奇了。”

塔城鎮有傈僳族、藏族、納西族、漢族等8個世居民族。長久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包容、共同進步。在此基礎上,塔城鎮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慶祝傳統節日、建設文化設施等措施,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

此裡央嘎說:“在傈僳族的‘闊時節’,你可以看到藏族、納西族、白族等民族的村民穿着各自的傳統服裝一起跳傈僳族的‘阿尺目刮’,大家不分彼此、親如一家。”

2024年,中共塔城鎮委員會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塔城鎮黨組書記陳濤說:“我們堅決維護和鞏固好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取得新成效。”

在塔城鎮,生態保護不是束縛發展的枷鎖,而是振興鄉村的密碼;民族文化不是陳列館裡的遺產,而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旅遊產業不只是增收的手段,更是連接外界的橋樑。塔城鎮用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內涵,也提供了一份可複製的“塔城樣本”。

雲報全媒體記者彭少傑張帆

來源:雲南網